刻舟求剑故事配图

刻舟求剑的成语图画
1个回答2024-02-23 01:17
刻舟求剑

【拼 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 释】: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出 处】: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示 例】:
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刻舟求剑的简单图片
1个回答2024-01-24 02:21

刻舟记的图画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2-05 08:07
根据他的描述,自己去画啊。其实也很简单。主体就是一条船,船上面有三个人。其他还有很多细节,文章都描述得很清楚。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风雨同舟成语配图
1个回答2024-01-27 20:41
【成语】: 风雨同舟

【拼音】: fēng yǔ tóng zhōu
【解释】: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刻舟求剑那个人在舟上到底刻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19 05:58
  史上最著名的商人吕不韦先生,闲暇之余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后人以寓言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战国时代,思想自由,诸子百家万花齐放,这哥们,也许是个行为艺术家,绝非寓言里的愚蠢,不过,他到底当时刻的是什么呢?
  教材版:他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故事版:他刻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做《刻舟求剑》.
  考证版: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遽的意思是立刻,契的意思是雕刻,很显然他刻了其舟.
  搞笑版:刻了一个我不会游泳大家记得提醒我,就下去了  伤感版:他刻了一首诗: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物理版:刻公式计算船的航速、剑的阻力、水的流速,当他算出剑和船不在同一个坐标的时候,大叫一声跳到了水里.
  电脑版:刻了一张盘.
  启事版:X年X月X日在X湖中丢失宝剑一把,如有捡到,请速与失主联系,联系电话:1XXXXXXXXX,有重谢.
  不文明版:XX到此一游
  武侠版:剑魔独孤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西游版:曾经有一把剑,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
  小说版:此处省略一万个字.
  寂寞版:他刻的不是字,是寂寞.
  保险版:刻下了掉剑的证明,好向保险公司索赔.
{刻舟记}中的刻舟雕刻的是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14 21:43
雕刻文字的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的中的代表性的句子,是苏轼游赤壁时所作,雕刻的故事即是苏轼以及友人游赤壁时的情景。

参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寓意
1个回答2024-02-08 06:21
【发 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典 故】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 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 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图片先后顺序
1个回答2024-01-30 18:40
刻舟求剑图片先后顺序为:
1.图片一:一个楚国人出行。
2.图片二:乘船时掉剑。
3.图片三:刻下记号,下水寻剑。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刻舟求剑河图背景故事?
1个回答2024-02-20 05:27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作品《吕氏春秋察今》

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刻舟求剑的刻和求分别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23 06:09

刻舟求剑中的刻是做记号的意思,求是寻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