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匡超人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事迹?
1个回答2024-03-04 14:13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主要事迹?
1个回答2024-03-04 17:52

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一日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

《儒林外史》人物品评之匡超人
1个回答2023-11-20 01:48
匡超人因家境贫寒,跟着卖柴的商人到杭州当了记帐员,不巧这商人折了本,于是就流落街头以给人测字算命谋生。这一开头,吴老先生就用了滑稽的笔墨来写匡超人,其一,二十二岁连个老婆都没有;其二,自己前途未卜,还给别人算命测字,这明显就是骗子行径;其三,家里来人说父亲重病,这完全可以同家乡的人一起回去了,然而却还是赖在杭州,说明匡超人不肯空手回去;其实,杭州和乐清这两处地方本人都去过,相隔并不遥远,匡超人真想回去,走一走就到了。说了这么多,一言以蔽之,匡超人不过就是想弄几个钱回去,而我们的马二先生,却又是那么鲁直和古道热肠。匡超人和马二先生的对话细节里,一个二十二岁堂堂男子汉说哭就哭,还真是令人笑掉大牙。匡超人这个出场,就已经显示出虚伪的一面。

匡超人的义结金兰有多少真实成分,在此先不做评价,但他的孝心却是有目共睹,在父母,叔伯,兄弟,邻里之间,作者花了浓墨重彩写这些,令我们看到一个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仁的这么好后生,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得遇贵人和一路的青云直上。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实则作者在一步步的揭露匡超人的虚伪和狂傲,底层的匡超人有多谦虚和孝顺,那成名后的匡超人就会有多狂妄,多么的目中无人,多么的薄情寡恩。

        偶然因素,差旅中暂时留宿的乐清知县,听到匡超人夜半读书,又通过询问潘二,知县了解到逆境中的匡超人的孝顺和刻苦,于是便产生了怜悯之心,给了匡超人考试的机会,由于知县的抬爱,匡超人考了个全县第一,又因知县的举荐,获得了官场的认可,正当匡超人想宏图大展之时,乐清知县由于受到诬告而入狱,怕受牵连,匡超人采取的策略是走为上,受县令抬爱的匡超人,不仅没有为恩师申张正义,却采取了脚底抹油的逃避方式,真是可笑之极,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士为知己者死,看来这匡超人的人生格言应该是士为知己者溜。故事到这,按理作者不应该再给匡超人以出人头地的机会,然而,现实就是如此的滑稽。

来到杭州后,潘二爷的介绍信起到了关键作用,匡超人得到了潘三的照应。潘三不负兄长所托,带匡相公挣了很多钱,还为他娶妻买房,按理来说,对这样有恩于自己的人,理应竭尽全力相报答。然而,匡超人在做官后,对于身陷囹圄的昔日恩人,连去探监的机会都不给,文章读到此处,我真为潘三一个人扛下所有罪责而感到不平。匡超人的良心就应该被狗吃掉吗?

        明朝有一位清官叫曹学佺,曾在广西判定过一个皇亲恶犬伤人案,临了写下一幅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匡超人之流,善于七十二变,唯独不变的狼心狗肺。

当年孙大炮投靠洪门,利用洪门的势力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而当洪门要他兑现当年的承诺之时,孙大炮应对的就是装哑巴,打太极。我真不知道,一个人在困境之中和飞黄腾达之后,为何一定要判若云泥?

        匡超人受到马二先生的资助,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起来,到他取士之后,却把对自己有恩之人,甚至已经拜为兄弟的马二先生,贬得一文不值,我不知道,匡超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不会突然涌起一丝愧疚,会有些许的不安?

         匡超人对待朋友,兄弟,恩人是如此,在对待婚姻,又是什么态度呢,第一次结婚,是通过潘三的介绍,觉得姑娘美若天仙;而在已有妻女的情况下,竟然可以瞒天过海,再度婚娶,而且还把“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当作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匡超人遇到牛布衣,不禁又吹嘘自己如何有名,不想一句“先儒匡子之神位”竟然穿包了,沽名钓誉的匡超人在碰到真才实学的牛布衣,这个丑就丢大了。看到此,突然觉得咱们的吴敬梓老先生真够滑稽,这一句神来之笔就如同先前写范进不知道苏轼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社会上,大约所有羽化成蝶之前的儒生都会有一段类似匡超人一样的人格历练吧,也许,位置才是最重要的选择,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终将会有很多次的自我否定,地位不同,圈子便不一样,但能保持本性,在结交新友时,不忘旧友,在结新欢时,不弃旧爱,才是具有真正人格的人。

        大国风范,其实也应如此。 
儒林外史的十四种人物形象?
1个回答2024-03-23 12:39

儒林外史》的人物故事及人物形象:

1、王冕——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体无处步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当官。

3、范进——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严致和即严监生,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凛生,凛生被选入国子学称贡生,次于凛生、凛生选入国子学成为监生,而且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捐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建或者例监。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于是就一口咽了气。

5、严致中——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截然不同,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汕,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5 15:58

1、范进

事迹: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范进形象特点: 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

事迹: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进入了癫狂状态。

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

2、杜少卿

人物形象:杜少卿是一个生活在末世但已然有所觉醒并不断反思的人物。他的出现无疑是讲既沉重又黑暗的封建黑墨炸出一条缝隙,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士人该走什么样子的道路,却显然昭示了士人之前所走道路的不可行性。

杜少卿不愿为官,但不似陶渊明的隐逸,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他不满官场的黑暗,但不同于阮籍嵇康的怪诞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他另有生活情趣;在支持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方面,他比贾宝玉更为积极乐观。

事迹: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

3、周进

人物形象: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事迹: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才发现那是字字珠玑的好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1个回答2024-04-13 10:29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1、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2、周进: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

3、范进:一个虚伪、软弱卑微、渴求功名利禄、情感脆弱的可怜书生。

4、严致和:他是一个极其吝啬的守财奴,临死前两根手指迟迟放不下,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匡超人:本质朴孝顺,后来黑化泯灭人性。他巧妙周旋各方势力,逐步走向堕落。他擅长吹牛撒谎,沽名钓誉,卖友求荣,忘恩负义,最终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6、严致中: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讪,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7、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 匡超人家中着火时他哥哥的表现
1个回答2022-11-17 03:13
表现就是不孝,他哥睡的梦梦铳铳,扒了起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担子里面的东西又零碎:芝麻糖、豆腐干、腐皮、泥人、小孩子吹的箫、打的叮当、女人戴的锡簪子,挝着了这一件,掉了那一件。那糖和泥人,断的断了,碎的碎了,弄了一身臭汗,才一总捧起来朝外跑。没管父母,也没管妻子兄弟,就知道自己顾着自己的财物。然后就吓的躲在别处去了。
还是多亏匡超人救出父亲后又救了母亲和嫂子。而直到第2天下午,他哥才寻了来,反怪兄弟不帮他抢东西。
儒林外史中郑老爹坐船去温州同匡超人讲了什么事?
1个回答2023-11-18 07:43
《儒林外史》中的郑老爹坐船离开跟匡超人讲了他的恩师希望招他为女婿,因此他就抛弃了糟糠之妻
匡超人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07 03:08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吴敬梓用他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个人生活体验与鲜明的爱憎情感,写出了这部现实主义的杰出著作。小说围绕着功名富贵这根主轴,穷尽儒林世相,体现世态人心,反映了在科举制艺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知的泯灭。匡超人就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