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列传文言文翻译

出自孟尝君列传的所有成语
1个回答2024-01-27 10:08
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孟尝君列传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2-03 16:24

作品名称:孟尝君列传作者:司马迁出自:《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抓住人物生活经历中的典型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是本传在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如写孟尝君做太子前,以“忘公家之事”、“不见一贤者”来诘难其父,说明这个庶子权略过人,颇为自负;写他做了太子之后在逃离秦国的路上砍杀非议其相貌的赵国百姓,则表明极端的虚荣心使他变得凶狠残忍。作者写他任齐相后企图挟韩、魏对秦进行报复以及免相后又怂恿秦国伐齐,最后入魏任相联合诸侯攻破齐国。从中不难看出,孟尝君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势,可以不择手段,直至对齐国反眼不识。作为历史人物的孟尝君,其为人是不足取的;但作为文学形象的孟尝君,却不失为性格复杂的活生生的“这一个”。精心安排次要人物作陪衬来刻画主要人物,是本传在写法上的另一特点。“好客喜士”是孟尝君性格的一大特征,他所求之士,所喜之客,必然反映他的任人标准。作者不仅写了救他一命的鸡鸣狗盗之徒以及替他大打出手的凶顽恶棍,还写了一位被他“怒退”却颇有头脑的魏子,而集中笔墨刻画的则是冯骓。此人头脑清醒,有才干,也能效忠其主,但他竭力为趋炎附势的食客们抗辩,大讲“趣市”利己的市侩哲学,而孟尝君则“敬从命矣”,原来他们的人生哲学毫无二致,孟尝君的所作所为就是证明。这些食客们的言行或遭遇,无不折射出孟尝君的思想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宋王安石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君传〉》),是不无道理的。

孟尝君列传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1-21 14:21

作品名称:孟尝君列传
作者告伏如:司马迁
出自:《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抓住人物生活经历中的典型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是本传在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如写孟尝君做太子前,以“忘公家之事”、“不见一贤者”来诘难其父,说明这个庶子权略过人,颇为自负;写他做厅橡了太子之后在逃离秦国的路上砍杀非议其相貌的赵国百姓,则表明极端的虚荣心使他变得凶狠残忍。作者写他任齐相后企图挟韩、魏对秦进行报复以及免相后又怂恿秦国伐齐,最后入魏任相联合诸侯攻袜启破齐国。从中不难看出,孟尝君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势,可以不择手段,直至对齐国反眼不识。作为历史人物的孟尝君,其为人是不足取的;但作为文学形象的孟尝君,却不失为性格复杂的活生生的“这一个”。精心安排次要人物作陪衬来刻画主要人物,是本传在写法上的另一特点。“好客喜士”是孟尝君性格的一大特征,他所求之士,所喜之客,必然反映他的任人标准。作者不仅写了救他一命的鸡鸣狗盗之徒以及替他大打出手的凶顽恶棍,还写了一位被他“怒退”却颇有头脑的魏子,而集中笔墨刻画的则是冯骓。此人头脑清醒,有才干,也能效忠其主,但他竭力为趋炎附势的食客们抗辩,大讲“趣市”利己的市侩哲学,而孟尝君则“敬从命矣”,原来他们的人生哲学毫无二致,孟尝君的所作所为就是证明。这些食客们的言行或遭遇,无不折射出孟尝君的思想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宋王安石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君传〉》),是不无道理的。

孟尝君列传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1-23 09:18

《孟尝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竭力网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社会上的“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也企图依靠权贵获得锦衣玉食,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本篇即是孟尝君的专传。

《史记.孟尝君列传》
1个回答2024-01-24 14:07

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注1)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宣王七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明年,复与梁惠王会甄(甄,地名)。是岁,梁惠王卒。宣王九年,田婴相齐。齐宣王与魏襄王会徐州而相王也。(注2)楚威王闻之,怒田婴。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而使人逐田婴。田婴使张丑说楚威王,威王乃止。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

【注释】

(注1)卖,欺骗。此指在齐君前诬陷田忌。(注2)谓彼此互相称王。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注1)」其母窃举生之。(注2)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注3)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注4)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 )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闲(趁空)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注5)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注6)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注7)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于是婴乃礼文,(注8)使主家待宾客(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注释】

(注1)勿举,谓勿养育之。举乃古代为初生婴儿举行之洗沐仪式。后常用为养育之义。

(注2)举谓生而乳之。生谓长养之也。

(注3)不举五月子,谓不生养五月诞生之子。索隐按: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注4)户,门户。谓孩童成长与户齐高,则克父母。

(注5)索隐按:尔雅云「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又有耳孙,亦是玄孙之子,不同也。

(注6)厌,通餍。饱足也。言虽食糟糠,亦食不饱。

(注7)索隐:遗音唯季反。犹言不知欲遗与何人也。

(注8)礼遇,特别看待。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注1)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注2)以故倾天下之士。(注3)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注4)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注5)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慙,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注释】

(注1)亡人,亡命之人。即逃犯。

(注2)舍业厚遇之,舍弃其家产而厚事宾客也。

(注3)倾天下之士,使天下士倾心归之。倾,倒,趋附。

(注4)一与文等,生活条件与孟尝君相同。

(注5)蔽火光,背火光。谓躲在黑影下用餐。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注1)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注2)』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注3)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注释】

(注1)索隐音偶,又音寓。谓以土木为之偶,类于人也。苏代以土偶比泾阳君,木偶比孟尝君也。(注2)败,坏烂,散解。(注3)止息,停留之地。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注1)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注2)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古时官府所发的出境及乘坐传车投宿驿站的凭证),变名姓以出关。(注3)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注4)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注5)自是之后,客皆服。

【注释】

(注1)抵,谓触冒而求之也。求解,请求解救。

(注2)集解:韦昭曰;「以狐之白毛为裘。谓集狐腋之毛,言美而难得者。」

(注3)索隐:更者,改也。改前封传而易姓名,不言是孟尝之名。封,边界。传,通行证。封传,犹今之护照。

(注4)驰传逐之,乘传车飞速追赶。传,驿车。(注5)拔:言救出也。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注1)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注2)」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注3)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齐湣王不自得,(注4)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注2)

【注释】

(注1)魁然,高大貌。

(注2)眇小,矮小。

(注3)客与俱者,即「与俱之客」,谓与其同行之宾客、侍从。

(注4)不自得,心中惭愧不安。因湣王遣孟尝君入秦,而几为秦所害。

(注2)任政,任命为齐相。

…………

初,冯驩(注1)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注2)孟尝君曰;「先生远辱(承蒙先生远道光临),何以教文也?」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注3 )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注4)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悦。

【注释】

(注1)集解:音欢。复作「暖」,音许袁反。索隐:音欢。或作「谖」,音况远反。

(注2)蹑蹻,足踏草鞋。言其贫穷落魄貌。索隐:蹻音恭。字亦作「繑」,又作「屩」,亦作「两」。

(注3)传舍,下等招待所。索隐:传音逐缘反。按:传舍、幸舍及代舍,当是下、中、上三等客馆之名。

(注4)用草绳缠绕剑柄。集解:「蒯音苦怪反。茅之类,可为绳。言其剑把无物可装,以小绳缠之也。缑音侯,亦作「候」,谓把剑之处。」索隐:「蒯,草名,音蒯聩之蒯。缑音侯,字亦作候,谓把剑之物。言其剑无物可装,但以蒯绳缠之,故云蒯缑。」缑,ㄍㄡ。

居期年,冯驩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注1)使人出钱于薛。(注2)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注3)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注4)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在薛邑放了些债)。薛岁不入,(注5)民颇不与其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索取欠债)。(注6)」冯驩曰;「诺。」辞行,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注7)齐为会(让大家一起参加宴会),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给没有资金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行业生产) ;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诸君强饮食。(注8)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

【注释】

(注1)封邑收入不足以奉养宾客。(注2)出钱,言放债也。

(注3)借款者无法偿付其利息。索隐:与犹还也。息犹利也。

(注4)辩,别。此为伟丽出众貌。长者,忠厚之人。伎,通技。

(注5)岁不入,年荒收成不多。岁,收成。(注6)责,催讨,讨债。

(注7)取钱之券书,借款时所立之契约。(注8)强饮食,多多喝酒用菜。

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怒而使使召欢。欢至,孟尝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贷钱

于薛。文奉邑少,(注1)而民尚多不以时与其息,客食恐不足,故请先生收责之。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冯驩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如果不大办酒肉宴席就不能把债民全都集合起来),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上面会认为您贪财好利不爱惜平民百姓,在下面您则会有背离冒犯国君的恶名,这可不是用来鼓励平民百姓、彰扬您名声的做法。抵负,抵赖拖欠)焚无用虚债之券,(注2)捐不可得之虚计,(注3)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注4)

【注释】

(注1)索隐:言文之奉邑少,故令出息于薛。(注2)虚债之券,呆帐之券。

(注3)虚计,虚数。谓空虚数字。(注4)拊手,鼓掌,拍手。醒悟赞赏之状。

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曰:「借臣车一乘,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于国而奉邑益广,可乎?」孟尝君乃约车币而遣之。(于是孟尝君便准备了马车和礼物送冯欢上了路)冯驩乃西说秦王曰:「天下之游士冯轼结靷西入秦者,(注1)无不欲强秦而弱齐;冯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此雄雌之国也,势不两立为雄,雄者得天下矣。」秦王跽(长跪)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冯驩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秦王曰:「闻之。」冯驩曰:「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注2)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岂直为雄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量词。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以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天下之游士冯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者;冯轼结靷西入秦者,无不欲强秦而弱齐者。夫秦齐雄雌之国,秦强则齐弱矣,此势不两雄。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秦为雄而齐为雌,雌则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而益与之邑以谢之?孟尝君必喜而受之。秦虽强国,岂可以请人相而迎之哉!(秦国虽是强国,岂能够任意到别的国家迎接人家的宰相呢)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画)齐王曰:「善。」乃使人至境候秦使。秦使车适入齐境,使还驰告之,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秦之使者闻孟尝君复相齐,还车而去矣。

【注释】

(注1)冯轼,即凭轼。一种乘车姿势。轼,车前横木。结靷,即结乘。犹今所谓「拴车」也。靷,车套,牲畜拉车之引绳。系在车轴,拉车前进的皮带,ㄧㄣˇ。

(注2)人事之诚,人事之实际情况。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冯欢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道歉)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注1)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者掉臂而不顾。(注2)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注3)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注释】

(注1)趣,通趋。疾赴也。索隐:趣音娶。趣,向也。

(注2)掉臂而不顾,摇动肩臂而不顾看。表示无意购买。

(注3)谓市中无所期望之物。索隐按:期物谓入市心中所期之物利,故平明侧肩争门而入,今日暮,所期忘其中。忘者,无也。其中,市朝之中。言日暮物尽,故掉臂不顾也。忘,通「亡」。无。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注2)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注3)」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注释】

(注1)暴桀,性情暴戾,不驯服。

(注2)任侠,仗侠自任,好打抱不平。

(注3)奸人,好触犯法纪者。奸,干犯也。

【延伸思考】

1、 有人说:孟尝君为「肚里可撑船」的宰相,请从课文找出原因。

2、 请从课文中的内容,具体分析冯谖是怎么样的人?

3、 请从课文的叙述,归纳孟尝君的才智。

4、 请分析以下两段文字,在书写上的异同处

(甲)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四》 (参照课文))(乙)(冯讙)辞行至薛,召取孟尝君钱,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卷书,合之齐。

为会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令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史记‧孟尝君列传》)

【冯谖大战诸葛亮】陈茻

上周带学生重读《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最近和学生谈这篇,我总爱把他和〈出师表〉合起来讲,谈谈人才这件事。

王安石曾写过一篇〈读孟尝君传〉,谈孟尝君这个人。王安石认为,孟尝君虽然号称能「得士」,但实际上却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否则,孟尝君就不会受制于秦国,只能依靠手下鸡鸣狗盗之辈来逃脱,而应该要反过来抵抗强秦,成一代事业。

而孟尝君之所以得不到人才,就是因为他让鸡鸣狗盗之辈出于门下,阻却了真正的人才来投靠。

课本一般都说这篇是翻案文章。刚讲完冯谖客孟尝君,转头又看到王安石批评孟尝君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这个乍看之下的矛盾,我觉得十分有趣。

不过,这几年重讲这篇,我却老觉得孟尝君确实是个不会辨识人才的人。王安石这篇虽说是翻案,但《战国策》中早已留下许多线索。

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试看「冯谖客孟尝君」一段,起初,冯谖穷愁潦倒去投靠孟尝君时,孟尝君问他:「客何好?」,冯谖回答:「客无好。」,孟尝君又问:「客何能?」 ,冯谖却说:「客无能。」

孟尝君笑笑没说什么,也就接受了冯谖的投靠。从前课本说这是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气度,但实际上,孟尝君对待每一个来投靠的人,态度应该都是一样的。

事实是,一个能慧眼识英雄的人,并不会这样对待每一个人才。孟尝君与冯谖的关系,更像是冯谖个人的表演秀,而不是一个相知相惜的恩遇故事。

我告诉学生,这里就算看不出孟尝君的不识人才,我们还有许多可比较的对象。比如诸葛亮与刘备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来看看刘备当初访诸葛亮之时,刘备是怎么请他出来的。

这段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出师表〉也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并不是《三国演义》渲染或杜撰的故事。

刘备初见诸葛亮,一开始说的却是自己的心事,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汉室倾颓,姧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那像是在说,欸,天下已经这样了,可是我不自量力,还想救他一救。我还有梦想,还有心中想去的未来,可是我实在无能为力了。告诉我,怎么办?

那年刘备年近半百,诸葛亮还没过而立之年。

反观孟尝君,史称孟尝君能「得士」,但孟尝君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他的抱负又何在,却很少人提及这件事。所以,孟尝君可以施恩给很多穷愁潦倒的人才,但真正胸有大志的人,却未必会往这边靠拢。

冯谖绝非常人,从「客无好」、「客无能」这样的对答就已可以窥知一二。一个敏感的领袖,就算不能秀出他的全部才华,也该知道此人不可等闲视之。但孟尝君没有,他只是笑着接受,说「诺」,和他对待其他人一样。

「客何好」与「客何能」的叙述顺序也有端倪,孟尝君先问客人喜欢什么,才问客人会什么,这显示出孟尝君非常有意在经营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

但这个形象经营起来难免有些财大气粗。不问才能、先谈酬庸,一句「客何好」,意味着你喜欢什么我都可以给你,因为我是爱好人才的孟尝君。

这乍看之下十分尊重人才,但实际上却只是洒点钱买面子而已。肤浅的人也许会被此感动,但真正的人才往往自视不凡,这一套一视同仁的罐头作法,只要有钱就办得到,不能打动人才的心。

冯谖应当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后面连续三次高唱「长铗归来乎」,还到处炫耀「孟尝君客我」,目的就是希望让自己在众人之中有所不同。

可惜的是,孟尝君一一答应,但仍然没有注意到冯谖可能有过人之能。

冯谖这么做,为的是不让自己只是一个被「食以草具」的门下客。既然往后要大干一场,今日就不能只是孟尝君手下的无名小卒,这对孟尝君养士的名声有害无利。

可惜的是,孟尝君自始至终都蒙在鼓里,后面冯谖说要去收债了,他还高兴的说「客果有能也,吾负之」。

殊不知冯谖的才华根本不是收债会计,到头来,孟尝君依然是不知客何能,依然差点负了冯谖。

当然,冯谖毕竟是个聪明人,最后替孟尝君完成狡兔三窟之计,已打完他能力范围里最漂亮的一场仗。

冯谖也不是真正要颠覆天下的人,他不想玩一场没有把握的游戏。

回头看看诸葛亮,最后鞠躬尽瘁,北伐大业依然无望,就成败而论,难道诸葛亮真不如冯谖吗?

冯谖玩的是一场游刃有余的小游戏,诸葛亮却赌上自己的生命要干一票大的。

人才往往都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很多时候成与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选择问题。

如冯谖这样的人,他知道孟尝君为了爱惜自己养士之名,不会在意自己先前的无礼。但后续所作所为,毕竟是冯谖个人的表现,孟尝君在此是十分无能的。冯谖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是,打了漂亮的仗,他在历史上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而诸葛亮并非不知道北伐的艰难,但种种情感信仰和算计交杂之下,他仍然选择这么做。打一场能力范围之外的仗,胜负还在未定之天,而他在历史上不只是一个人才,而是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勘伯仲间」的堂堂蜀相。

历史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们永远论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功过成败,谁的选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有人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问题,我也赞同他确实不一定是那么完美的军事家。但有时候历史留给我们的,却也不只是这些而已。

偶尔偶尔,撇开了五丈原的秋风,撇开了天下三分的大计,我更在意那个隆中少年,三十未满,收拾了行囊,挥别田园,从此羽扇纶巾奔走天下。

他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是哪一句话、哪一个眼神?一个大自己二十来岁的中年人,在自己面前诉说未完成的理想,那是什么感觉?

会做梦的人有时候都是不自量力的。任他通天彻地、叱咤风云,最后都可能栽在自己设下的游戏规则里。

是否,这一场游戏未必要赢,只要我们玩得够大。棋局将残,可能满盘皆输,但至少这一生狠狠杀过这一场。

有时候我更愿意去喜欢这样的故事。

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
1个回答2024-01-22 05:03

掉臂不顾

【释义】掉:甩。形容毫无眷顾之意。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闵王听信谗言,罢免了孟尝君,孟尝君的3000名食客都纷纷离去。

后来,齐闵王又良心发现,认识到自己错了,便又重新恢复了他官爵。一个叫冯罐的食客去迎接孟尝君。

孟尝君列传重要事件?
1个回答2024-01-24 02:22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讲了“相门有相”,“鸡鸣狗盗”“狡兔三窟”三个故事。孟尝君是个很会察言观色的人,深谙官场文化,又笼络了三千门客为他效命,有了自己的智囊团,也正是这些人在孟尝君遇到危机时,利用自己的所长,化解危机,为自己的从政铺平道路。战国四君子,莫不如此。

史记孟尝君列传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01 23:21
你好!

“鸡鸣狗盗之徒”亦能“得士”读《读〈孟尝君传〉》有感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有这样一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不仅仅在21世纪,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战国时代,人才也是相当重要的,只不过当时不叫人才,叫做“士”。
在中国古代,“士”的含义甚广,既可指士兵、武士,也可指士大夫、贵族,还可以指青壮年男子,但最常见的含义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品质、技能或才干的人和知识分子,《孟尝君传》中的“士”应该只能是后面的两种人。既然只要是具有某种品质、技能和才干的人就可以称为“士”,而不一定必须是知识分子,那就不应该把《孟尝君传》中的“鸡鸣狗盗之徒”排除在“士”之外,因为毕竟他们也有一技之长啊,而且除了“鸡鸣狗盗”以外,他们应该还有其它的技能和才干,他们才能够享受孟尝君给他们作为食客的待遇,否则,孟尝君就是一个白痴,每年费许多财力去养活那些一无所长的废人。有什么用呢?
其实,在孟尝君门下,有很多符合王安石标准的“士”,就是冯谖。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收回利息,但冯谖发现很多人还没有能力偿还利息,于是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收回债券,并当场烧毁,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作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有这个故事可见,孟尝君手下不乏各种精英,也难怪,孟尝君就是一个喜欢结交门士的人,手下的门士近3000余人,难道说这3000多人都是“鸡鸣狗盗之徒”吗?我们不能因为一两个人的长处与传统观念不符,就认为孟尝君手下养着3000多的“鸡鸣狗盗之徒”。这是对孟尝君的亵渎,更是对历史的亵渎!
在孟尝君被囚禁的时候,谁能带着他逃脱?只有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不仅是“鸡鸣狗盗之雄”,更能得“士”,甚至能得到“南面而制秦”的“士”。王安石的这篇文章,从文学角度来说是非常精彩的,“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但是,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不够好,他可能夹杂了王安石的某些个人情感。他之所以这么写,是想指出当时对人才的高要求,从而表明自己的抱负。
史记孟尝君列传 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09 07:05
王安石有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读〈孟尝君传〉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孟尝君为什么叫孟尝君
1个回答2022-12-08 14:56
田文叫孟尝君的原因是他的字为孟,封地是在尝邑,同时他还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所以就被大家称为“孟尝君”,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
战国时期除了孟尝君外,还有春申君、平原君和信陵君,他们四人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