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最后一段解析
1个回答2022-12-27 14:43
“大约”说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说明被

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
求《孔乙己》中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段落…要有赏析
1个回答2023-04-21 04:35
用严监生的不就行了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1个回答2022-12-07 09:56
有点知识,但太过懒惰,不肯努力,所以穷困潦倒.
很要面子,心还挺好.
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1个回答2024-03-13 14:05

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1、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

孔乙己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尽管“长衫又破又脏,好像十多年未洗过”,他把这作为区别短衣帮的标志。甚至遭人讥嘲,还不屑置辩。这些描写揭示了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

2、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

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扼杀心智,遭到了丁举人等封建统治势力的凶残压迫,在读书求仕途的幻想高贵,使他走上偷书之路,遭到别人殴打,被丁举人致残,但他始终不知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3、苦读半生、热衷科举,沉醉读书幻境。

孔乙己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表明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4、 善良、诚实,有慈爱心。

孔乙己还保存着善良诚实的一面,如教人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不拖欠酒钱等。

《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叙写了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

文章所描写的那黑暗冷酷的社会和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为什么叫孔乙己?
2个回答2023-03-04 11:41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怎么样?
1个回答2022-11-22 17:32
孔乙己这人物非常邋遢,就像乞丐一样。
《孔乙己》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急求!
2个回答2022-09-04 16:03
贫困潦倒,麻木,落魄。逆来顺受。
孔乙己人物动作分析
1个回答2022-09-08 18:08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

(2)“排出九文大钱”; “摸出四文”。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辨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段话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这段话写了孔乙己故意在文字上兜圈子,为自己开脱,以摆脱尴尬,挽回一点面子,表现出他的迂腐。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孔乙己》分析四个笑声含义?哪次笑声能增添小说色彩?
1个回答2024-03-15 09:23
  孔乙己中的笑
  《孔乙己》中用“笑”来表现人物,揭示主题,这种用“笑”表现“悲”的艺术手法,用的非常成功。
  “笑”贯穿全篇,全文共有14处“笑”,而14处“笑”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孔乙己确实可笑,另一类是人们对孔乙己取笑。孔乙己是在笑声中走来,又在笑声中离去。咸亨酒店里“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原因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肮脏,好吃懒做,且又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当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而“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时,“店内外充满了快活得空气”。
  酒客及掌柜对孔乙己的取笑,以及“我”的附和着笑和孩子们的笑,都能看出孔乙己是人们逗趣和笑谈的对象,他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他的性格,在周围人的奚落与笑声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用笑声,不仅衬托了孔乙己的性格,也反映出了周围人的精神状态。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使得被压迫者之间冷漠和隔阂。作品中的笑声,从表面看来似乎是给小说增添了一丝欢笑的气氛,而这以笑衬悲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在笑声中,不仅揭示了孔乙己的可悲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周围那些“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冷酷与麻木。这就更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很好的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腐朽黑暗。在小说《孔乙己》中,“笑”是揭示主题极其成功的艺术桥梁。
  作品中的笑声,从表面看来似乎是给小说增添了一丝欢笑的气氛,而这以笑衬悲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在笑声中,不仅揭示了孔乙己的可悲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周围那些“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冷酷与麻木。这就更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很好的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腐朽黑暗。
  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一处是倒数第三段。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活在读书求仕的理想世界的孔乙己,一进入现实社会,就变得尴尬不安,就与周围环境对立起来。所以,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一个“又”字,一个“新”字,说明孔乙己因偷窃而挨打受伤已不是新鲜事,也不止一次。这样的取笑于孔乙己也是家常便饭了。所以他不想搭理他们,但短衣帮们却不想放过这开心的机会,“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对读书人的“清白”看得很重的孔乙己此时不得不争辩:“你怎么诬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那个崇尚“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里,读书是最高尚的事,任何事情,只要和读书有关,就是值得尊敬的了,甚至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发生关系,也就不成为丑事了,甚至还有些光荣。这一点在孔乙己看来是这样的,当然也是他为自己开脱罪责的一个托辞,因为“偷”与“窃”是一个意思,只是一口语一文言而已。至于他后面说的“君子固穷”之类的话,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来为自己辩解,以示其读书人所为都是按圣贤所教做的,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说这话时,孔乙己脑海中未必就没闪现过自己和许许多多颠簸求仕而不得其遇的干禄者形象,但科举求仕掌握了他的精神世界,是他和很多知识分子至死不渝的理想,虽然他不曾实现这个理想。他这种自欺欺人、执迷不悟的辩白,只能更引起众人的哄笑;一时“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凌弱怕强是人类天性中的一大通病,看着比自己更弱的人受害受辱是有些人的乐趣。同样,对比自己更穷困却以读书人自居的孔乙己进行取笑也更让短衣帮们快活不已。“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对这样的发问,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这是一种明显的骄傲情绪,读书是他惟一引以自豪的事。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