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背景音乐伴奏

《出塞》这首诗的背景
1个回答2024-03-10 17:23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故乡的原风景伴奏
1个回答2022-07-07 04:14
5sing_com
以卡农为音乐背景伴奏的歌
2个回答2023-09-03 19:15
...两个世界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3-04-16 09:40

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哈开先河. 就乐曲组成来看,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

西塞罗的背景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4-03-14 10:03

西塞罗出生于罗马东南部阿尔彼隆的一个骑士家庭,自幼受到当时罗马最好的教育,后来又到希腊学习两年。除了在雅典遍访名师之外,他还像恺撒那样前往小亚细亚和罗德岛等地,继续研究演说技巧,并求教于著名的修辞学家莫隆,开始形成自己的演说风格。苏拉死后,西塞罗回到罗马,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的演说才能,逐渐赢得贵族的赞赏和普通民众的支持,成为当时最为出色的演说家。公元前63年,西塞罗当选为执政官。任职期间他揭露了喀提林阴谋,获得了“国父”称号,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点。恺撒被刺后,西塞罗站在屋大维和元老院一边,连续发表演说,激烈抨击安东尼。屋大维和安东尼和解后,西塞罗成为第一批受迫害的牺牲品,于公元前43年12月遭安东尼杀害。

出塞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诗 意表达的感情
1个回答2024-04-28 20:13

《出塞》(唐朝)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其二》(唐)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另外还有:

《出塞》-  徐锡麟  -  清代

《出塞》-  皇甫冉  -  唐代

《出塞》-  虞世南  -  唐代

《出塞》-  佚名  -  唐代

《出塞》-  杨炯  -  唐代

《出塞·玉关秋尽雁》-  吴伟业  -  清代

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一首

 

撒娇三十连背景伴奏音乐是什么
3个回答2023-08-30 19:15
撒娇三十连的背景伴奏音乐是《半途》。
月光奏鸣曲有什么背景故事
1个回答2024-03-17 07:53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那年他三十一岁。这首作品是目前在听众中最为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而它的颇具文学色彩的标题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有人认为,“月光”一词的来源是因为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把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比作是费尔伐里斯吉特湖上月色的夜景而得名;但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如安·鲁宾斯坦就认为“月光”这个名称与作品不符,他认为第一乐章的音乐情绪是悲剧性的,与月光的含义完全相反。然而,“月光”这一名称的使用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受到了最为热烈的推崇和热爱。
贝多芬的作品总是根植于他所生活的现实之中,他在现实中承受着一切痛苦,享受着每一份欢乐,并将他们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1796年至1800年,正是贝多芬的耳疾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他的时期,他的耳朵日夜作响,似乎内脏也受着折磨,听觉更是越来越衰退起来。他一直对自己的耳疾保持着缄默,直到1801年,他才在信中向他的好友韦该勒医生才悲伤地倾诉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劣……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 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身上浓浓的悲伤情绪,然而他却是如此需要欢乐,在没有欢乐时,他就创造欢乐!就这样,在1801年他恋爱了,尽管他在恋爱上不断地钟情,不断地梦想着幸福,最后幸福却总是幻灭,使他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他却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坠入爱河之中,《月光奏鸣曲》就是他这段爱情的心理体验,他创作了该首作品,并将他献给当时的恋爱对象琪里爱太·吉却娣,然而,这位漂亮轻佻的贵族小姐却最终无情地抛弃了他。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痛苦体验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中,在对爱情的期待与失望之中,才诞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1800年是贝多芬思想上和创作上日渐成熟的时期,他了解到法国大革命的状况,接触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他这时的创作风格已抛开了早期奏鸣曲中的旧有的刻板的规则,而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新的表现手法,追求形式的完美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强调形式服从于内容,《月光奏鸣曲》也正是形式从属于内容这一美学思想的最出色的例证。正是基于这一美学思想,才使他对奏鸣曲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成为了他对音乐史的最重要的贡献。比如,它打破了旧的奏鸣曲式快—慢—快三乐章的旧有模式,在该首乐曲中第一乐章出现的不是快板,而是持续的柔板。它所有的音乐形式都成为了表达真挚感情、展现戏剧冲突的途径,其中更是充满着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
二、作品简介: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作品27/2,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2年创作的独奏钢琴作品,别称“月光奏鸣曲”(德文:Mondscheinsonate)。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三、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王昌龄的《出塞》的写作背景是?
1个回答2023-07-19 10:00
很多不三不四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