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集在线阅读

求琦君的散文
1个回答2023-08-17 19:00
泪珠与珍珠~~
桂花雨作者琦君 阅读心得文字越少越好
1个回答2024-02-20 04:00
7* 桂花雨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应该说,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②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对词语的理解.

姿态:姿势.课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浸: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安排如下.

首先,通过自读自悟,认读生字,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然后,再读课文,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进行适当点拨.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从“我”对有关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忆及母亲的话里表达出来的.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读出摇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

2.应该说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除了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抄写下来,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3.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四、教学案例

体会文章重点句的含义

师:你怎么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忘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中有“可是”一词,你注意到了吗?从“可是”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细细读读有这个句子的整段课文,看谁有新的发现!

生:哦,我发现了,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他本来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生:对,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师: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

师:这些句子里,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生:我认为是“浸”字.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看来,家乡的桂花的确比杭州的桂花香啊!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写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是写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能感觉出来杭州的桂花树要比家乡院子里的香.

生: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另外,你看,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小山全是桂花树,香气当然要胜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

师: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有关的词语,并且认真品味,很好!那么,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她才那么说.

生: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她才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母亲不是用鼻子去分辨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就像俗话说的,东西是自己的好.

师:一个“自己的”,道出了真正的原因.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桂花雨作者琦君 阅读心得
1个回答2024-02-16 21:18
7* 桂花雨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应该说,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②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对词语的理解。



姿态:姿势。课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浸: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安排如下。



首先,通过自读自悟,认读生字,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然后,再读课文,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进行适当点拨。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从“我”对有关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忆及母亲的话里表达出来的。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读出摇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



2.应该说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除了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抄写下来,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3.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四、教学案例



体会文章重点句的含义



师:你怎么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忘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中有“可是”一词,你注意到了吗?从“可是”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细细读读有这个句子的整段课文,看谁有新的发现!



生:哦,我发现了,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他本来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生:对,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师: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



师:这些句子里,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生:我认为是“浸”字。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看来,家乡的桂花的确比杭州的桂花香啊!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写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是写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能感觉出来杭州的桂花树要比家乡院子里的香。



生: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另外,你看,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小山全是桂花树,香气当然要胜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



师: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有关的词语,并且认真品味,很好!那么,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她才那么说。



生: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她才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母亲不是用鼻子去分辨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就像俗话说的,东西是自己的好。



师:一个“自己的”,道出了真正的原因。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急求只要是《琦君散文集》中的好句!!
1个回答2023-01-10 22:28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本周推荐阅读:琦君《阿荣伯伯》
1个回答2024-02-23 02:26
不仅此篇值得读,琦君的其他作品也要多看,语言雅致人情美,注重细节工雕饰。
琦君散文精选好词好句
1个回答2023-08-15 21:53
1、回忆是件很累的事情,就像失眠时怎么躺都不对的样子。
2、你掉以轻心地走过,却留下无数个春天给我。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4、可是年光老去,忘不掉的是点滴旧事,忘不掉的是梦寐中的亲人。
5、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都当以温存的心,细细体会。
6、烟愁,我对这两个字有一份偏爱。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也散开了。那不象征虚无缥缈,更不象征幻灭,却给我一个踏踏实实的,永恒之美的感受。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600?
1个回答2024-01-15 20:28

1.睡前读,情绪起伏不宜过大2.有趣,又能学到东西综上所述,推荐散文集:《荷花淀》孙犁散文集汪曾祺散文集、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冯骥才琦君散文集林语堂散文集王小波散文集另外,欧亨利 莫泊桑 这两位的短篇故事,也比较推荐

琦君有什么小说?
1个回答2022-09-29 06:50
桂花雨 烟愁 细纱灯
琦君是谁
1个回答2024-03-15 23:06
琦君,1918年生,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琦君作品目录一览表

论 述
词人之舟 民七十年,纯文学出版社;
民八十五年,尔雅出版社

散 文
溪边琐语 民五十一年,妇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书局
红纱灯 民五十八年,三民书局
烟愁 民五十八年,光启出版社;
民七十年,尔雅出版社
三更有梦书当枕 民六十四年,尔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尔雅出版社
细雨灯花落 民六十六年,尔雅出版社
读书与生活 民六十七年,东大图书公司
千里怀人月在峰 民六十七年,尔雅出版社
与我同车 民六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留予他年说梦痕 民六十九年,洪范书店
母心似天空 民七十年,尔雅出版社
灯景旧情怀 民七十二年,洪范书店
水是故乡甜 民七十三年,九歌出版社
此处有仙桃 民七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玻璃笔 民七十五年,九歌出版社
琦君读书 民七十六年,九歌出版社
我爱动物 民七十七年,洪范书店
青灯有味似儿时 民七十七年,九歌出版
(民九十三年十月,重排新版)
泪珠与珍珠 民七十八年,九歌出版社
母心 佛心 民七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民九十三年十二月,重排新版)
一袭青衫万缕情 民八十年,尔雅出版社
妈妈银行 民八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万水千山师友情 民八十四年,九歌出版社
母亲的书 民八十五年,洪范书店
永是有情人 民八十七年,九歌出版社

小 说
菁姐(短篇) 民四十三年,今日妇女杂志社;
民七十年,尔雅出版社
百合羹(短篇) 民四十七年,开明书店
缮校室八小时(短篇) 民五十七年,台湾商务印书馆
七月的哀伤(短篇) 民六十年,惊声文物供应公司
钱塘江畔(短篇) 民六十九年,尔雅出版社
橘子红了(中篇) 民八十年,洪范书店

合 集
琴心(散文、小说) 民四十二年,国风出版社;
民六十九年,尔雅出版社
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 民六十四年,黎明文化公司
文与情(散文、小说) 民七十九年,三民书局
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 民八十九年,九歌出版社
母亲的金手表 民九十年,九歌出版社
梦中的饼乾屋 民九十一年,九歌出版社
琦君简介及代表作
1个回答2024-03-16 23:37
  琦君出生于1918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瓯海瞿溪乡,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现当代台湾女作家。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