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野史小说

关于清朝历史的正史和野史
5个回答2022-05-26 23:15
阎崇年的不错
正说清朝十二帝
明亡清兴六十年
清朝皇帝列传

野史~看电视剧就可以啦
在哪能找到明朝的野史
1个回答2024-03-18 14:45
《明通鉴》、《典故纪闻》、《张太岳集》、《万历野获编》、《日知录》、《明朝小史》、《三垣笔记》、《豫变纪略》、《陈子龙及其时代》

回楼上,正史只有明史一本,其它的都可以算做野史。
清朝史为什么叫《清史稿》而不叫《清史》?
2个回答2023-02-19 05:13
没有最后成书
一直是一个未定的版本
求写清朝历史的书 要正史
1个回答2022-12-12 12:03
《清史稿》和《实录》
求讲清朝史实的史书
1个回答2024-02-12 12:28
如果你想读清朝的全史,那么《清史稿》,《中国通史》等比较好,如果你是想了解清朝的某一部分的历史,或者是清朝的帝王那么阎崇年老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正说清朝十二帝》等书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希望能帮到你:)
想找一本比较真实的清朝野史看
2个回答2023-03-19 09:01
好矛盾啊……真实的野史……
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1个回答2024-02-08 21:37

1、《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

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清史稿》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编修工作历时十四年,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

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但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

2、《清史讲义》

《清史讲义》是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孟森 。该书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Ⅸ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学派扎实细密的功夫考订清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

本书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章,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为研习清史者之入门必读书。

3、《清实录》

《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四千四百八十四卷,《清实录》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主要是选录各时期上谕和奏疏,皇帝的起居、婚丧、祭祀,巡幸等活动亦多载入,已编成的十二朝实录,篇幅不等,若十种之间相差颇为悬殊。

各朝实录记事细目多寡不均,但主要类别大多相同,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内容皆风罗包纳,篇幅较《明实录》多一千四百余卷,字数多一倍半,可称钜帙。

4、《大清十二帝》

《大清十二帝》是2007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思平。《大清十二帝》选取在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出现的全部12位帝王来切入历史。

他们有的具有开创之功,有的具有守成之力,有的经历了民族大发展的高峰,有的奋起于国家危亡的低谷,有的消沉在无奈悲歌中,有的堕落在盛世赞歌里,有的具有雄才大略,有的平庸无能。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历史后的今天,研究这些帝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清代通史》

《清代通史》,萧一山所编,记史从乾隆述至同治期。作者称“本书参考书籍,不下六七百种”,“所述为清国史,亦即清代之中国史,而非清朝史或清室史也”,以史事叙述为主,还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传说,卷首有清代外交条约章表。

本书作者将文化置于重要的地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学术思想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有关于清朝历史的书
1个回答2024-03-01 11:49
1.《清史讲义》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2.以<清史>为名的作品不止一部,不过个人觉得郑天挺和南炳文的这一部还好。
3.《清代文字狱》关于清朝文字狱的作品,很给力。
4.《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直言所谓的乾隆盛世其实是“饥饿盛世”。
5.《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先生的作品,关于鸦片战争的推陈出新之作,很不错。
6.《清代前期的海防——思想与制度》
7.《清宫武备》以北京故宫的馆藏文物为基础,编制的一套系统介绍清朝皇宫武器的历史文献书籍
8.《中国火器史》介绍中国火器,自然也包括清朝火器,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比如中国火器为何会逐渐落后西方,非常深入,看了之后获益匪浅。
9.《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学大师钱穆的著作,分析很精辟,对清朝政治评价相当低。
10.《国史大纲》国学大师钱穆的著作
11.《清朝野史大观》野史往往很有意思,而且,由于正史很容易被利益集团篡改,有些时候,野史或许更可信。
12.《天朝向左,世界向右》从历史名人的视角分析清朝为何会悲剧,很有意思,尤其是关于康熙和彼得大帝的内容,让总把康熙与彼得大帝相比的阎崇年情何以堪?
13.《乾隆英使觐见记》马嘎尔尼,大家想必都知道,乾隆年间那位倒霉的英国使者,这是他的作品,用一种更先进和前卫的眼光看清朝,清朝的诸多弊病都呈现了出来。
14.《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作者是英国人爱尼斯·安得逊,这是他的日记,记的是1792年9月至1794年9月来中国时的见闻。
15.《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作者是法国人佩雷菲特,真把清朝黑的.....
16.《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剑桥中国晚清史》
清朝历史
1个回答2024-03-12 08:46
清朝黄龙旗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一说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4],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5]。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国。辽金时期称“女真”,辽书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来,女真族一直居住东北地区。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后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公开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清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 1626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清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 1643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清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 1661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清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 1722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清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 1735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清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清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 1820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清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1830—1861) 1850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清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 1861年~1875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清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 无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 1908年~1912年 宣统 华龙陵园(1)
(1)溥仪初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在家属要求下移葬华龙陵园。
想知道一些有关清朝历史的故事
1个回答2023-03-21 17:31
虎门销烟,九子夺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