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幼子杜甫

求杜甫《忆幼子》的现代文译文
1个回答2022-11-02 13:15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注释
【鹤注】此至德二载春,公在长安作。公幼子宗武,小名骥子。

骥子春犹隔①,莺歌暖正繁②。别离惊节换③,聪慧与谁论④。涧水空山道⑤,柴门老树村⑥。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⑦。

(此章,情景间叙。莺歌节换,言景。子隔谁论,言情。涧水柴门,家在鄜州之景。愁睡晴轩,长安思子之情。春犹隔,自去夏离家,至春犹隔也。【赵汸注】本是听莺歌而忆幼子,起用倒叙法,即所云“恨别鸟惊心”也。)
①《北史》:裴宣明二子景鸾、景鸿,并有逸才,河东呼景鸾为骥子,景鸿为龙文。②【黄生注】莺歌,暗比学语之儿。乐府古词:“花笑莺歌咏。”卢照邻诗:“莺啼知岁隔。”③苏武诗:“良友远别离。”鲍照诗:“何言淹留节回换。”④诸葛武侯《与兄瑾书》:“瞻今八岁,聪慧可爱。”⑤《尚书》孔安国传: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魏征诗:“空山啼夜猿。”⑥曹植诗:“柴门何萧条。”《抱朴子》:“午日称仙人者,老树也。”⑦桩康《与山涛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生注】俯字善画炙背之态。何逊诗:“晴轩连瑞气。”
求杜甫《忆幼子》的现代文译文
1个回答2022-06-11 09:37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注释
  【鹤注】此至德二载春,公在长安作。公幼子宗武,小名骥子。

  骥子春犹隔①,莺歌暖正繁②。别离惊节换③,聪慧与谁论④。涧水空山道⑤,柴门老树村⑥。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⑦。

  (此章,情景间叙。莺歌节换,言景。子隔谁论,言情。涧水柴门,家在鄜州之景。愁睡晴轩,长安思子之情。春犹隔,自去夏离家,至春犹隔也。【赵汸注】本是听莺歌而忆幼子,起用倒叙法,即所云“恨别鸟惊心”也。)
①《北史》:裴宣明二子景鸾、景鸿,并有逸才,河东呼景鸾为骥子,景鸿为龙文。②【黄生注】莺歌,暗比学语之儿。乐府古词:“花笑莺歌咏。”卢照邻诗:“莺啼知岁隔。”③苏武诗:“良友远别离。”鲍照诗:“何言淹留节回换。”④诸葛武侯《与兄瑾书》:“瞻今八岁,聪慧可爱。”⑤《尚书》孔安国传: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魏征诗:“空山啼夜猿。”⑥曹植诗:“柴门何萧条。”《抱朴子》:“午日称仙人者,老树也。”⑦桩康《与山涛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生注】俯字善画炙背之态。何逊诗:“晴轩连瑞气。”
杜甫《忆昔》的问题
1个回答2022-09-15 13:13
王融诗:“澄清九州牧,道路无豺虎。”   
《楚辞》:“历吉日兮吾将行。”   
《汉书·地理志》:“齐俗靡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师古曰:“冰谓布帛之细,色鲜洁如冰也。纨,素也。”《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韵会》:“缟,缯精白才,曲阜之俗善作之,尤为轻细,故曰鲁缟。”《后汉书》:“桓帝时京师童谣曰:‘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车班班,言商贾不绝于道。   
《吴越春秋》:“一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有受其寒。”
杜甫有一首诗叫(忆红梅)?
3个回答2022-06-08 22:12
唐人颜师所作:难写新诗酬江南,忘忧杯酒染鬓寒。晚来频把眉笔觑,雨里红梅可依然?
杜甫的 月夜忆舍弟
2个回答2022-09-22 20:27
戍(shù)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⑥   寄书长⑦不达⑧,况乃⑨未休兵⑩。
杜甫 月夜忆舍弟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10-08 17:20
月=月亮
夜=夜晚
忆=想念
舍=家里
弟=弟弟
就是半夜想自己的老弟咯~
杜甫很忙什么意思 杜甫很忙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9-10 18:40
最近很火的一张图 不断有新的版本出现PS后的杜甫
杜甫和杜甫儿子是怎么死的?
1个回答2023-11-24 23:26
杜甫小儿宗武娶严氏,生二子长子,徜,次子佑,徜为永加嘉太守,娶诸氏,生五子,公祖居襄阳,小儿朋留钱塘,遂为钱塘人,杜甫大儿宗文,娶李,宗武次子佑,字君卿,太傅,娶李氏,生一子棕,佑封岐国公,棕字永裕,公为宪宗司议即上岐阳公主后相武宗太和间文宗日卿在凤翔白兔不奏真先觉也
有关杜甫的五个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3:11

1、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这让杜甫深深感到,也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县时,居住在飞龙峡口的凤凰村。凤凰村的人吃水要到不远处的玉绳泉去挑水。有一天,天刚亮杜甫借来老乡家的木桶,沿着青泥河西岸高低不平的石阶向玉绳泉走去,一路上他被飞龙峡口山川自然景观所迷住,不时地发出啧啧称叹之声,不觉到了栈道构连,绝壁入云的玉绳泉旁。他放下水担,环视周围,被大自然壮丽景色所陶醉。

4、据说玉绳泉的上水源在南山的卧虎崖下,卧虎崖山险、林密、水甜。卧虎崖下有大小不等的十二眼甘泉一字罗列。在这十二眼泉中,东头的第一眼泉叫子鼠泉。第二眼叫丑牛泉,第五泉眼叫辰龙泉,其它十一眼泉流出的水都汇流在卧虎崖下的赵家沟里,在赵家山由东北坡流到了杜公祠依靠的西山崖,最后流到了青泥河中。

5、由于杜甫用玉绳泉的水给儿子治好了肚子疼的病,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同谷县城,从那时起经常有人盛上玉绳泉的水给大人、小孩煮药治病。一千多年来,十里八乡的人还沿用着玉绳泉的清水煮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