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是什么唐代的诗人
1个回答2022-12-02 04:22
刘禹锡属于中唐的诗人,和白居易是好朋友
竹枝词唐刘禹锡?
1个回答2024-06-01 06:49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竹枝词二首·其二

唐代: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译文: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唐代诗人刘禹锡
1个回答2023-04-11 13:06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唐·刘禹锡
1个回答2023-04-16 18:25
  《秋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全诗如下: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意思: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诗中,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刘禹锡是谁?
1个回答2022-10-19 23:06
刘禹锡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人物
他是位比较有名的诗人
刘禹锡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7-05 21:26
刘禹锡是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其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刘禹锡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
刘禹锡 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2:18
  刘禹锡看病的故事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朋友对他说:“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我给您推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最后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只是要特别注意: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也有人对他说:“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真难得呀!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于是,他继续服药。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灌下去。这才转危为安。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刘禹锡由于听信别人不负责任的话而怀疑医生,结果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从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教训:怀疑别人要有根据,不能只凭主观猜测,也不能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一句话,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们还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办什么事都应当掌握一个“度”。事物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量上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刘禹锡先后服用的药并没有变换,只是服用量超过了限度,使得治病的良药变成了害人的毒药。由此看来,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学会这个本领,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然而,刘禹锡犯的错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如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深信不疑,对于他人事事处处设防。在这种心态下,遇事总是满腹狐疑,总怀有猜忌之心,就会把别人都当成心怀叵测的人,就会把忠言当成花言巧语、另有目的。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防范他人上,人与人之间还能坦诚相见吗?人际关系还能和谐吗?还能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吗?这也许就是我们应从刘禹锡看病所犯错误中所汲取的教训。
刘禹锡的诗
1个回答2023-05-15 05:26
望洞庭,刘禹锡
刘禹锡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3 16:28
刘禹锡看病的故事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朋友对他说:“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我给您推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最后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只是要特别注意: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也有人对他说:“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真难得呀!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于是,他继续服药。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灌下去。这才转危为安。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刘禹锡由于听信别人不负责任的话而怀疑医生,结果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从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教训:怀疑别人要有根据,不能只凭主观猜测,也不能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一句话,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们还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办什么事都应当掌握一个“度”。事物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量上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刘禹锡先后服用的药并没有变换,只是服用量超过了限度,使得治病的良药变成了害人的毒药。由此看来,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学会这个本领,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然而,刘禹锡犯的错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如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深信不疑,对于他人事事处处设防。在这种心态下,遇事总是满腹狐疑,总怀有猜忌之心,就会把别人都当成心怀叵测的人,就会把忠言当成花言巧语、另有目的。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防范他人上,人与人之间还能坦诚相见吗?人际关系还能和谐吗?还能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吗?这也许就是我们应从刘禹锡看病所犯错误中所汲取的教训。
苦瓜能抗癌是真的吗?
1个回答2024-06-02 22:34
苦瓜具有增食欲、助消化、除热邪、解疲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等作用。苦瓜除了含有味苦的奎宁外,还含有蛋白质。研究发现,蛋白质能刺激免疫细胞而具有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