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高骈

高骈《对雪》大意
1个回答2022-08-31 03:07
(唐)高骈《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注释: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赏析:
此诗借物抒怀,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瞬之间,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高骈 对雪 译文
2个回答2022-08-27 04:37
户:窗户,现在指门。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而似白玉一般。

第一句意思:雪花纷纷扬扬飘入窗户时,我正坐着看雪景,那青青竹枝因雪覆盖而变成白玉一般。
最后一句,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
唐诗 对雪(高骈)
1个回答2022-07-07 10:41
(唐)高骈《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注释: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赏析:
此诗借物抒怀,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瞬之间,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高骈 对雪 译文
2个回答2022-11-12 10:23
户:窗户,现在指门。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而似白玉一般。
第一句意思:雪花纷纷扬扬飘入窗户时,我正坐着看雪景,那青青竹枝因雪覆盖而变成白玉一般。
最后一句,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
高骈《对雪》全诗
2个回答2022-11-17 08:36
对雪
作者: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时,我正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唐代诗人高骈《对雪》的意思
2个回答2023-03-27 20:15
高骈《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注释: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赏析:
此诗借物抒怀,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瞬之间,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对雪》唐·高骈的全诗
1个回答2023-02-26 20:47
对 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会被大雪覆盖了。
《对雪》唐·高骈的全诗
1个回答2023-03-28 13:25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会被大雪覆盖了。
什么是骈文啊?
1个回答2022-08-16 22:35
两马并驾为骈
骈文与骈赋的区别?跪求!
1个回答2022-09-05 19:01
我一直也比较疑惑骈赋和骈文的区别。今天有所得。

骈赋的特征有四:对偶 用典 声韵 辞藻 诗文的集合体赋从来就讲押韵,到骈赋更注重声律(平仄相对)。(特征来源于自考汉语言文学教材,下同)

骈文的特征有四: 对偶 用典 声律 辞藻

注意不同的第三条 声律,指的是每联上下句声调要相对,而不是押韵, 骈文是不需要押韵的(找几篇骈文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南朝齐梁才发明四声之说,但之前行文已有声调相对者。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