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解题技巧

带巧字的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5-02 19:10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梅巧玲(1842~1882),是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他是四代京剧梨园世家的创始人,梅兰芳大师的祖父。
高中历史会考 题答题技巧
1个回答2022-09-24 01:34
根据规划结构
初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
1个回答2024-02-02 00:58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初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
1个回答2024-02-08 20:41
初中历史万能解题思路,孩子掌握了次次拿满分,父母收藏!

学榜君
2018年12月17日
无论是平时的历史小测,还是期末考试的历史总测,目的都是检验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解题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才能将题目做得又快又好,并且证明自己对题目的掌握度达到100%。

怎么养成清晰的历史解题思路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对症下药,考虑下面的5点,就能在脑海中生成“万能解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历史上巧言相劝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31 14:54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

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绩称疾不入。

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5、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初中历史做题目的方法技巧。。。。。。。。。。
1个回答2024-02-02 02:19

做题目

1 从正反两方面写 利弊优缺

2 从个人  政府  社会  角度考虑,历史地位啊,历史意义啊

3 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内容的选取,事件的影响,启示等

4 要灵活利用知识点

历史上巧言相劝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7 23:33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乞巧节对应的历史人物?
1个回答2024-05-13 02:58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有什么历史事件记忆小技巧
1个回答2024-02-10 14:33

学习历史源于兴趣和爱好,如果只是完成学业,只有反复记忆才能记住。

背历史的技巧
1个回答2023-11-18 12:46

1.1 兴趣非常重要。

2 听课是最好的记忆。

可以看看袁腾飞老师的视频。

绝对有帮助背书

的话,最好的就是,强迫自己回忆,看着年份回忆,联想

2.先培养兴趣!

可以跟别人互相提问 比谁背的好背得全

慢慢的,重点知识背好了,再比选学内容的背诵. 比如那张图片谁长胡子...有几个人抗枪之类的... 效果很好!!! 一.明确目的,集中精力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

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老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

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二.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背诵一篇短文,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

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学习者应该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

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

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

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开始时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后作一定幅度的调整。

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进行追忆。

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

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背诵。

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

复习背诵的时间用得越多,记住的效果就越佳。

早晨背诵过的课文或知识,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适当的温习背诵,以后过一个月再复背一次。

这样,可保证很长一段时期不会遗忘。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原文提炼成一个提纲,边看提纲,边复习背诵,这样记忆和熟练程度就会更加明显。

三.加强默写,强化训练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

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

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

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

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

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

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长期进行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

3. 学习历史地理不能仅仅只记,要学会理解它们。

我自己是学这个的,感觉这些方法还

不错,下面就说说:首先你要建立学习它们的兴趣,感觉你学它们不是仅仅为了学习,更为了自己的爱好。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达到这一步很重要。

第二,要每天抽时间去看,不要想着你是在看书,象看历史你大可以把它当作故事,地理就更好了,咱们都想出去玩把,就把它当作对一些地方的了解。

推荐一种看书的方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这些比较有效果。

不过这依个人情况而定。

注意的是,这一层你不必想着你要怎么样去记它,只要你把书看好熟就行了。

第三,课前课后工作要做好,这里指的是课前你一定要把书看一遍,就是第二步,只有把书看了上课才会轻松一点。

不过这一步你要多做一件事,那就是你要设身处地的去想这些书上的东西,想想它们为什么这样,要是你你会怎么样。

这是课前,至于课后,那就是你要即使复习上课讲的东西,想必你上课应该有笔记,找出来看,看看老师是怎么讲的,有没有与你想的不一样。

第四就该讲下上课的事事了,有好多学文的包括有一段时间再内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文科上课不重要,关键靠课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的想法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有些问题也不是我们做学生就能解决的,所以文科上课同样重要.至于上课,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认真,而且要做笔记,这是学文的一大方法,因为你当时记得不一定过段时间你还记得,所以要做笔记,把重点难点作上记号,这样下课后你复习起来就方便了,也不会有一种盲目感,学习起来有一种方向感.第五那就是做题目,文科其实和理科没多大区别,因为你在做题目中才能了解到自己有哪些还不会,这样就有侧重点,学习起来轻松些,也容易些.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些课外书籍,这对学习也蛮有用的

4. 历史科学习要掌握三种知识: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

知识是基础。

下面具体说一下学习的方法:

1、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学习的重中之重。

掌握大字,首先是记要记“死”、背要背“硬”。

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无疑是正确的,但理解不能代替记忆。

其次,理解要深。

理解知识,即掌握历史事件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区分历史事物的表层现象和内涵本质。

如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字面表意是学习西方和抵御侵略,隐含的目的是“强国”;二是不同概念之间的隐性联系,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扩大了学习西方的内容,但两派都不懂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更不懂得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这一制度,这要挖掘的隐性联系。

“小字”是对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知识性记述,浓缩成要点;情节性描述,转化为理性认识;观点结论性分析,与大字同等掌握。

2、表格、地图和文献资料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地图掌握注意两点,一是与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相联系,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演变趋势的地图;二是对图中内容,首先掌握教材述及的内容。

文献资料是复习时易忽略的内容,高考对教材文献资料的命题技术不断提高。

对教材文献资料,一要读懂,二要分析与正文的关系,三要能说明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3、注释不是章节知识学习的重点,可作浏览式掌握,但在某些专题知识的序列中有它的重要位置。

如“奇怪战争”是注释内容,把它放到绥靖政策这个知识结构中,可以看出它是英法绥靖政策在战时的继续。

总之,上述几种教材知识,学习时即要有轻重缓急次序,又要注意各自特点,不可偏废。

总之,要记住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注意将理论与史实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