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琴诗宋苏轼

苏轼的《琴诗》中,苏轼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0-07 03:31
琴声从哪里来的?
宋代诗人苏轼写过哪些诗?
1个回答2023-02-02 07:30
赠刘景文,题西林壁
苏轼词境有哪些开拓苏轼对宋词的
1个回答2023-01-02 18:00
苏轼开豪放派词的先河
苏轼的《琴诗》前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07 12:37
⊙ω⊙中哲呀
宋苏轼的诗有哪些?
2个回答2023-03-06 05:00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原文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
宋代的苏轼为什么喜爱竹,有什么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25 05:47
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他还在此谷建一"披锦亭",闲暇常去谷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植竹。长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种竹子的形态,积累无数画稿。画竹实践中,他首创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的很多,被称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张和办法。
宋朝诗人苏轼的诗都有哪些?
1个回答2023-03-02 09:36
你和少初晴雨后。
《宋史》苏轼传部分译文
1个回答2022-05-07 04:10
。。
伯牙鼓琴是宋代苏轼写的吗?
2个回答2022-12-31 11:45
不是,苏轼文章诗词大成,未有伯牙鼓琴这段
琴诗苏轼
2个回答2023-08-19 04:35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