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12

与政有关的典故,或论语什么的
1个回答2024-03-13 16:54
王道有绳,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一端,所端则异,而所绳则一也。
论语·为政
2个回答2023-04-15 16:4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中的。
论语为政
2个回答2022-07-01 16:51
从我这里退下去后私下里反省自己,也足以发挥我的意思,颜回不愚蠢。
论语12章当中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30 00:12

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不耻下问、逝者如斯等。

一、不亦乐乎 [ bù yì lè hū ] 

原是喜悦之意。现常用来表示事态的发展已达到过甚的程度。含有诙谐味。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二、三十而立 [ sān shí ér lì ]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三、从心所欲 [ cóng xīn suǒ yù ] 

随心所欲。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四、不耻下问 [ bù chǐ xià wèn ] 

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五、逝者如斯 [ shì zhě rú sī ]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论语12章翻译和原文
1个回答2024-03-13 10:40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蕴含的道理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论语12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1个回答2022-09-26 19:50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罗马政治学向神学政治论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5 10:34


中世纪,高度发达的古典文明遭到破坏,落后的日尔曼人在部分地继承了古典文明的基础上,将自己固有的民族传统与罗马基督教相结合,经济上,商品经济退化为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组织化的罗马帝国行政体系陷入了瘫痪,建立了封建等级制,文化上,基督教垄断了文化教育的各个部门,从而创造了神学政治观时期,由于政治发展水平极低,日耳曼人没有公共权力观念,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导致罗马政治学向神学政治论发展。

政治、资本论
3个回答2023-02-19 09:52
可以看下大学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这种书将资本论的精髓提取出来用比较简单的描述出来了,剥去了资本论中冗长的批判与评论。
论语为政第二
1个回答2022-05-07 08:46
1、三十而立 sān shí ér lì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2、温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3、周而不比 zhōu ér bù bǐ 【解释】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多闻阙疑 duō wén què yí 【解释】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出处】《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6、见义勇为 jiàn yì yǒng wéi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