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创作背景

放鹤亭记的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3-02 12:51

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知徐州。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后迁于东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驯二鹤,鹤朝放而暮归,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所以名亭为“放鹤亭”。苏轼为之作题记。

登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景
1个回答2024-03-08 00:23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是翻译,应该就是这种场景
《黄鹤楼》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1个回答2023-11-12 03:21

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有很多传说,其中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一个姓辛的商人在此卖酒,但生意很清淡。有一位道人时常来他这儿喝酒,喝完转身就走,从不付钱。辛氏见道人洒脱豪放,不似平庸之辈,也就不计较,下次再来的时候,他依然是殷勤款待。一次,道士喝醉后,拣起一块橘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下即飞舞。”说完飘身而去。从此后,凡来喝酒的人,只要拍一拍手,黄鹤就会飞下来跳舞助兴。因此,辛氏的生意一下子兴隆起来。就这样过了十年,那个道士又来了,他狂饮完后,取出笛子吹了起来,黄鹤听到笛声,就从墙上跳下来,道人跨上鹤腾空而去,再也没有回来。辛氏感激道士,就在此建了黄鹤楼。

黄鹤楼有了这个传说,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到此来饮酒赋诗,所以黄鹤楼上已留下了很多诗篇。有一次李白和他的几个好友也到这儿游玩,当时正值风和日丽,天上白云朵朵,湖里碧波荡漾,水边青草丛生,偶尔还有小鸟飞来飞去。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李白如醉如痴,诗兴大发,也想在墙壁上留一首诗,可当他正想挥毫时,却看到了崔颢的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禁连连点头称妙:“好诗!好诗!”之后,他又不无遗憾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完,放下了手中已拿起的笔。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3-07 00:27
时代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运用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民间因素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和演出的新音乐运动蓬勃兴起。新音乐运动是以聂耳和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运动,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歌曲介绍:



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创作过程:



1938年冬天,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山游击队区的山沟坠马受伤,送往延安边区医院诊治,



1939年1月,冼星海去探望他并要求合作,光未然边把原来打算要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经过修订开会研究定下歌词。



于1939年3月36号开始只用6天脱稿。与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14年,冼星海在苏联又对其加工整理,还为此合唱加了一个序。







《黄河大合唱》分为几部分?各自的标题是什么?各部分是什么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部分---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部分---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部分---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重唱、混声 合唱)



第六部分---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部分---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28 08:35

一、黄河大合唱时代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 年 11 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 日根据地.途中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从3月26日听到诗稿后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成为一代经典。

二、知识拓展
《黄河大合唱》分为七部分,以下为各部分简介:
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部分---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部分---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部分---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重唱、混声 合唱)
第六部分---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部分---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20 23:59

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1938年11月,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创作特色

《黄河大合唱》借助了一个永流不息的黄河形象,把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之魂凝聚到这个作品中,黄河不息它就不息。黄河不沉默它就永远不会沉默。黄河因为有了这首作品,有了黄河精神的审美形态,《黄河大合唱》因为黄河,又有了长流不息的现实形态,这两者相得益彰。

节目特点:大型网络众筹节目《黄河大合唱》在编曲创意上,以《黄河大合唱》原作为基础,选取《黄河船夫曲》、《黄河颂》及《保卫黄河》三个乐章的精华部分,进行重新编曲、配乐,通过融入古琴、琵琶、阮、二胡、编钟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和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以及吉他、架子鼓、电子音乐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中华大地传唱了70余年的《黄河大合唱》,2015年9月1日起由10096名华人以3D虚拟的形式在全球网络唱响。

黄鹤楼的由来传说
1个回答2024-02-11 04:24

黄鹤楼的由来传说如下:

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历史上的黄鹤楼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诗碑廊、古肆商业街组成。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是一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诵。

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

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每逢节假日的夜晚,黄鹤楼上华灯四射,流光飞舞,堪称”江城一景“。

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之颠,共4层,高29.7米。前楼后阁构成“白云黄鹤”,武汉的标志物。 黄鹤楼新修后,飞架大江的武汉长江大桥就雄踞于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高24层的晴川饭店。这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大为增色。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1个回答2024-02-05 23:47

黄鹤楼名称的由来,有人说它原来建在黄鹄矾上,鹄鹤相通,因矾名楼。有趣的是,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黄鹤楼原名辛氏搂,相传一个姓辛的人在黄鹄矾这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开了个小酒馆。

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天,辛氏热情招待了一个身着褴褛道袍的道人,分文未收,而且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有一天,道人喝了酒,兴致很高,便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尔后两手一拍,黄鹤竟然有了生命,飞到酒桌旁展翅起舞,道人便对辛氏说,画只黄鹤是替其招揽生意,跳舞助兴,以报辛氏款待之情。

辛氏发了大财,他就用10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建造了一座楼阁,以纪念好心的道人和神奇的黄鹤。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想到其纪念意义,便把那道人供奉在楼里,便改称“黄鹤楼”。

拓展资料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黄鹤楼的传说
1个回答2024-02-07 03:36
江夏郡辛氏卖酒。有一先生飘然而来,衣甚蓝缕,人物轩昂,入座谓辛曰:有好酒肯与饮否。辛以巨觥斟美酿奉之,饮毕而去。明日复来,不待索又与饮,如此半载,辛未尝嗔。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以为酬。取黄橘皮画一鹤于壁,谓有客来饮,但令拍手而歌,鹤即下舞,以此还汝酒值。试氏迹之果然,四方豪士闻而欲观,俱挥金买醉。历十年辛氏巨富。搏悔一日先生来,辛谢曰:今已富矣,愿留久款。先生笑曰:吾岂图是哉。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降空,壁上画鹤,飞至膝前,先生跨鹤冲天,杳然而逝。辛氏从飞升处,建一高楼,名曰黄鹤楼。人始知先生乃吕洞宾也。
草堂自记云:黄鹤山旧名蛇山,昔因王子安骑鹤升空,后人筑楼纪胜,五代间毁于兵火。至宋雍熙初,余有画鹤飞空之事,辛氏乃筑楼祀我。唐以前为子安鹤迹,宋以后则为道人所托也。
据吕祖自记,其先为子安鹤迹,其后为自记鹤迹也。西月考子安乃周末时人,自言简王之后。从兄子明学道二十年,死葬黄山,有黄鹤来栖冢树,鸣声如呼子安,安忽自地底歼银并跃出,跨鹤而去,此子安鹤迹也。更有与吕祖大相同者,晋太和间,仙人繁阳子,姓朱名库,善音律,曾授笛于桓伊。伊攻寿春之先,江夏黄鹤楼有卖酒辛猷丕者,识人好施。日有道士就饮,醉则出王笛,倚楼作梅花三弄,饮不偿值者三年
。一日云:黄鹤去不复还,空留此名,吾将表之以实其事。取橘皮画一鹤于壁,以筋招之,即下舞。临行谓辛曰:参军桓子野,吾尝授以笛谱。若来,可向之索饮值。遂跨鹤飞于空中。时夏五月,犹闻笛声嘹喨。伊往作赞于楼,嗣是贵客皆就饮,辛致巨富。异哉,吹笛同、画壁同、跨鹤同、卖酒姓辛者又同,何典故之多同也。谓为混传,实非混传。此中有天然奇趣,吕祖触景生情,一追古迹耳。独叹子安遗迹,繁阳古记,致吕祖而尽掩,使后人知有吕祖,而不知有朱王二翁。书传之哑,不如人言之响也。吕祖曰:久假荆州竟未还。先生让名之心于此可见。
古之黄鹤楼于五代时毁于兵火,吕祖事迹之后,辛氏重建黄鹤楼于原址。
黄鹤楼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07 05:49

京剧《黄鹤楼》取材元杂剧,讲述的是东吴为讨荆州,邀请蜀汉方面领导过江赴宴牟图绑架,结果未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