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

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2-23 03:41
绝对的大丈夫,够个爷们儿!
张謇办了哪些学校
1个回答2024-02-22 00:22
  1、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2、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告没衡校;

  3、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

  4、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袜做门学校(河海察或大学前身)。
张謇办了哪些学校
1个回答2024-03-04 18:11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
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
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
张謇和音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4:25
你好,用多米音乐播放器的话来听歌来查找你想要的歌曲,挺简单的,我用了觉得很好用,楼主不妨去试一下,何不体验一下新的视听感觉一下呢?
张謇的故事,不要太多,最好是小时候的。。。。。
1个回答2024-02-16 08:47
张骞开辟了中原同西域的经济往来,促进了中原经济的繁荣。
张謇是谁
1个回答2024-03-02 18:30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中文名:张骞

别名:字子文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约西元前164年

逝世日期:西元前114年

职业:探险家

主要成就: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抗击匈奴,从军封侯

享年:约50岁

爵位:博望侯
车謇的音乐人
1个回答2024-03-23 08:04

中文名:车謇

外文名:Jane Che

生日:12月9日

祖籍: 上海市

现居住地:北京市

职业:作曲人/编曲人/制作人

学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Royal College of Music)

专业:钢琴/作曲

关于张謇鲜为人知的故事有没有?
1个回答2024-01-24 15:34
张謇自幼聪颖好学,但家境贫苦。同治十年(1871年),19岁时拜赵菊泉为师。张謇在日记中这样记述:“求学于清道光已酉年举人,海门训导,无锡人赵菊泉先生门下”,“因家父望我能得其教益,因此,托友人介绍,得学于先生门下”。赵先生第一次见到张謇的印象是:外穿青布长衫,内衣却如“狗嚼”(无锡话,破烂不堪之意),但观其“脸庞清秀,牙齿刷齐”,言谈举止,聪颖不凡,当即收这位穷生为门生。张謇于正月下旬入训导署报到,与赵先生之孙赵翼孙、海门学士周家禄同窗就读于师山学院(今海门中学前身)。
正当张謇在赵师门下学业有长之时,却因为了获得参加科考资格,曾冒籍在如皋参加科考而东窗事发,身遭讼案,家“负千金之债”。赵先生念其家贫好学,亲自出面斡旋平息风波,还让张謇免费供读,历时三年。张謇在自订年谱中曾记述:“岁终,先君送学费于赵先生,先生恤其贫不受”,“余从之游……三年未收学费一文”。而赵先生则勉励他“无事便读书,勿得因贫而短气;子早得腾踏去,则予心慰矣。”还诫勉之“不失本色,无染世途习气;出头之日,可以救贫。否则作几句散体诗,习几句应酬话,终不足以报亲师之恩,副戚友之望也。”“予年老,有厚望于子!勿忘斯言。”赵先生爱才之情溢于言表,张謇牢记师训,录入日记。而对赵师三年免费供读更是没齿不忘,激励自己愤学苦读。
赵先生对张謇训督严格,张謇勤写日记,苦练小楷,攻读范文均始于拜赵师之后。张謇在日记中记述拜赵师第一年的情况:“先生将我的至今所学于不顾,只选授桐城方氏所选的四书文以及先生自选的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年间的文章。先生治学严谨,每次课后将作成的八股文呈先生批阅,每每被删除大半,修改后再请先生阅示,仍要被抹削多半。半年以后,删节之处方逐渐变少。此时,方教我朱子四书大全,继而再读宋儒文章。”拜赵师第三年,即获科考一等十五名。
光绪四年(1878年)春,赵先生75岁时告老还乡,26岁的张謇专程护送“菊师”到无锡,在无锡城大成巷20号赵家“敦仁堂”继续深造一年。赵先生为张謇特设书斋,免费供读。并要求他按科考规矩,专攻《赋》、《策问》,作八股制艺呈先生审阅。张謇在文集中曾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学习情况:“先生教诲,好文章既阐明自己的观点,又不违背文理,但在考场上则不成,必须引经论典,然后加之自己的看法,文士三年方遇一次大考,写了轻率文章,必定以诲谤告终。”因此,张謇起五更,睡半夜,发愤苦读,夜半读书声常常吵醒老师和师母。有一次赵先生半夜去看望张謇,发现其被窝中有一根青竹杆,老师一下明白了,张謇睡在青竹杆上,翻身便会痛醒,一醒又起来读书。赵先生常以张謇“缚竹苦读”的故事教育子孙,成为赵家代代传习的典故。
张謇在无锡赵家读书一年,学问大有长进。光绪十一年(1885年),终于考中举人,且是第一名,因籍贯是南方省份,故称“南元”。
张謇小故事——大生码头
1个回答2024-01-20 20:36
到过南通唐家闸大生纱厂很多次,主要是为了去看大生纱厂旧址和跑张謇马拉松,大生纱厂标志性建筑就是厂门口运河边的大生码头,码头立有一个牌坊,上书“大生马头”,而里面很多故事值得了解。

大生码头建成于1907年,主要用于大生纱厂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货运,那个年代的水路运输比较发达。1895年张謇筹办大生纱厂,选址南通西北的唐家闸,既有“一城三镇”的城市规划考虑,也有方便水路运输的需要,厂门建在运河边,运输进出绝对方便。在运河边建一个牌坊,也是纱厂的重要标识。

码头牌坊上面的字由张謇亲自题写,临河的一侧写着“大生马头”,靠厂门的一侧写着“利用厚生”。外面的“大生马头”,主要是给过往船只识别地标,内侧的“利用厚生”,表明他奉旨办厂,尽物之用,富裕民众。码头牌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新世纪之后重新修建,不知道是失误还是故意为之,牌坊两面的字都变成了“大生马头”。

注意看,是“大生马头”,不是“大生码头”,而且马字里面只有三个点,这里面是有故事的。

先说“马头”,为什么没有“石”字旁。古时候码头的“码”,没有“石”,是骑的“马”,这是因为过去人们经常骑马出行,到了河边,需要下马再乘船,所以大家把停船的地方叫做“马头”。到了明朝,因为码头用石头砌成,慢慢演变成为“码头”。后来到了清朝,又写回成了骑马的“马”。据说这是因为清朝是在马背上得到天下,有石头的码头,会被认为是马前有石,成了“绊马石”,所以为了避讳,用“马头”。所以上面的并非错字了。

再说是三点马,而不是四点马。这里有三个典故解释。

第一, 古有汉碑,有马字写三点,是因为书法上的便利,所以这并不是张謇自创。

第二,当年张謇题了三点马字,很多人问他,是不是少了一个点,张謇解释说:“造个码头、拢船靠岸、停车卸货三连点,才得稳”。从此之后,南通就多了一条歇后语——码头三只脚,才得稳!

第三,有个传说的小故事。 1895年大生纱厂筹建,1899年5月开机生产,经过几年经营,已经初成规模。牌楼建成以后,翁同龢的侄子从常熟到南通,受他叔叔的委托,前来向张謇祝贺。张謇带他到运河边参观大生码头。翁见马字仅有三点,问为何。张謇长叹息良久说:“厂里的机器虽然已经转动,但资金周转仍然有困难,好比此马仅有三只脚,指望它一骑绝尘,实在是困难啊!”翁侄听了之后,也为之扼腕叹息,然后说:“等我回去禀报叔叔,让他给你援助支持,必定让这匹马跑得又快又远”。不久之后,张謇果然得到翁同龢资金支持,周转相对宽裕一些。

后来有人说,以翁同龢学识和对汉碑的研究,不会不知古人马字三点是书法上的便利,怎么会被学生张謇以此借故寄托感慨。只是因为两人的师生情谊深厚,翁老全力支持张謇办成事业,也是内心所愿。这一典故后来也成为大生的美谈,一直流传至今。

牌坊的两侧,刻着当年翁同龢祝贺大生开机生产,送给张謇的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通扬运河的水运已不如当年繁忙,大生码头也已失去当年的热闹,但走过码头的牌坊,就会想起当年热闹繁忙,和那值得传颂的故事。

2021年8月11日

周杰于上海
张謇的故事1894,有关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6:06
这是很故事。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个人的信息,你可以看看11894年的内容。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