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乡祭祖

清明祭祖,大家祖上出过什么能人?
1个回答2024-05-13 18:36

我大年初三到坟地去祭祖,也不知道是我家祖辈没出过大人物的事,反正看不出那里好,有一种感觉,清静。我家的坟地是我爷把他父亲从老祖坟里移出来的。就是我曾祖父立祖了。教书先生。

我和哥,弟带小辈,提祭品,在各坟前都烧了纸,瞌了头,没看坟头在不在位置上,有坟头就行,在五十米处一眼水井除放的火鞭。这就算了。我想等我父亲百年之后,就不葬到这里了,葬到自己的田地里,不因为别的,就是想,老人在自己心中就是宝,都下世了,不能碍别人的眼,不能让别人指着坟头骂。凡事都有个了。剩我祖父他们慢慢的坟头小一点,等我这一辈下世后,后辈们知道给他爷烧把纸就中了,这里有没有坟头,就让他回归自然吧。

我就弄不明白的是那一片坟群,也不知道几辈了,有在外边不来的,有移走的,还有坚持要葬在这里的,因为这里好。在外边的堂兄弟中出一个局长级别的干部,在家里面堂兄弟的家景就很旺。自家的光棍多不能愿祖坟。我不是想说,一个祖坟各别一枝家景不旺的原因,可能是那一个穴位,吸收了那一个穴位的原气。咱不是风水先生,咱也不知道。我觉得你越早离开越好。第1,如果你真信这个,人群大了有高低,树群大了有阴阳,也许你家的穴位真不在好地方。2,弟兄好几个,无后的多,这群坟现象在这平原耕地能坚持几年,不好说,人人看着都不是个事。特别是出个小人物的坟地,前些年还回家做个样子,平坟,越平越大。这几年没这个精神了。越来越不相话了。会有部门收拾你们的,。话接前言,现在他把他爹葬到自已的地里,好相弟兄们都有了归宿,好相老大负起了责任,没有邦他们成好家,死后还能抱成团,那怕有一个后人,这大伯小叔们都能受点香火。别在3了,就这种无路走之人。

清明:祭祖
1个回答2024-01-26 01:57

C

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个词是对应关系,在清明节祭祖,是日期与活动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借鉴历史,历史不是一个日期,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粘土和沙子是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在周日休假,且周日是一个日期,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遵守秩序,秩序不是一个日期,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清明:祭祖
1个回答2024-04-06 14:59

C

解析:

第一步:判断词语之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前者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后者服务,且前者是日期,后者是事件。清明这个假日主要是为了祭祖而设立的。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之间逻辑关系。

A、B、D项组成的关系与题干逻辑不一致,前者都不是时间,且目的也不是后者;

C项周日也是一种假日,其主要目的是休息。

故正确答案为C。

故乡祭祖
1个回答2024-01-08 00:40
初五,冷雨带雪,每年此时回老家上坟烧纸祭祖,串亲戚(老家话“讲礼”)。我患重感冒,母劝,不应,随车同回。因年最幼,故买下所有供品和祭祖所需种种。扶老于泥泞至姥姥,姥爷坟前拜祭。因父亲照顾奶奶未归,母带我去爷爷坟前拜祭,碑林立,且往年的树已全去,记号不在,苦于难寻,母商我可否心意至即可?我决心即便再从头寻过,终寻到,伫立爷爷坟前,往事频频浮现,谆谆教诲,严格家教,历历在目,仿佛昨日,往昔普通事,然今日今后却永不可得,不觉眼框环泪。祭拜仪式简短却依次而行,处处讲究。种种忌讳,老人低声附耳于幼者。最后,一同拜祭,叩头四次,掩泪而归。后走门串亲, 主沏茶盛宴以会客, 执手问暖,举杯遥记当年,多有老泪纵横者,为逝去,更为今朝一见,则日后更少一次。此间亲情,化窗外雪变雨,淅淅沥沥,点润故土。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故土之行,犹如一场梦,年年情景相似,却心里所念却又不同。归途上,满车亲人,我询问:“咱们都是西柴里人,这西柴里到底是源于什么呢?”众人不语,表哥说:“东边村子叫东柴里,所以咱们叫西柴里”。我接着问“那柴里怎么解释呢?”最后还是不愧是校长的舅舅相当谦虚的答出来了:“如果准确要查下当地的志,不过据老辈所言,古代此地为沼泽地,四面均有水系,当年若于低洼处,掘地可见水,故而百姓围墙选用柴木扎入泥内,作为篱墙。而非用土墙或者砖石。久之,称为‘柴篱’,后篱字简化为里。”众人皆以为然。我看着这片我曾出生的故土,可知道,这里面蕴涵了多少故事和文化,寻根归根是文化之源。而这民俗之源,若被遗忘,根之不存?哪来枝繁叶茂?有人言之为“陋俗”,我想不尽然。存在的合理性,短为情,长则为文化。不必牵强。可以简化一些不必要的,但是,其中传承,更多是一种尊老敬上的道德。中国文化熬了五千年,若比做一碗汤,那么值得咂摸的,岂能寥寥几句话化解其中奥妙?物质的特点是可以变化,而精神的特点就是永恒,互补。可持续的精神一定要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太多不敢妄论,这只是我此次故乡之行,对文化中的仪式感的一次再认识和再理解吧。
还乡祭祖庙讲一故事
1个回答2024-02-20 03:14
还乡祭祖庙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字面意思也就是: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在祖庙中进行祭拜。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清水祖师的拜祭祖师
1个回答2024-03-08 14:30

清水祖师自幼出家,是为佛教神祇,故祭拜时不供荤食、不献酒、不烧纸。
平时拜祭以水果、素饼即可。
准备供品:
素饼、面制素桃、纸面线、发粿、果品、菜碗、红色汤圆三碗、清茶三杯。
上供品;
点烛;
神前献茶;
燃点一柱香或三柱香迎神;
行三拜礼祈求平安;
香烧至三分之一时,拜供神佛;
收拾供品,礼成。

清明节文明祭祖的方式有哪些?清明节祭祖的由来?清明节,你会去祭祖吗?
1个回答2022-09-30 05:17
我觉得,烧纸会引起火灾,所以尽量不烧纸;可以给故去的亲人送花,或系黄丝带在树上
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
3个回答2023-01-10 13:41
清明节前扫墓,是先人们时代传承的传统民俗,清明节要提前祭祖,主要的原因是清明节前是寒食节。
祭祖的祭祖来源
1个回答2024-03-05 11:55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清明祭祖的诗词有哪些?
1个回答2023-01-24 22:15
1、白居易《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2、王翰《春日思归》
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周在若耶。
3、王禹俏 《苏堤清明即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