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的计谋

和廉颇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7 05:16

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登门谢罪 [ dēng mén xiè zuì ]

意为: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

3、肉袒负荆 [ ròu tǎn fù jīng ]

赤裸上身,背着荆条请罪,表示愿受责罚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面缚舆榇 [ miàn fù yú chèn ]

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5、面缚衔璧 [ miàn fù xián bì ]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廉颇是谁?
1个回答2022-10-31 15:49
战国春秋时代的大将
有关廉颇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7 12:05
负荆请罪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近义词】:引咎自责
【反义词】:兴师问罪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廉颇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9 06:02
一日三遗。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形容廉颇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0 18:48
是非分明 和善可亲 智勇双全 赫赫有名 南争北战 艰苦卓绝 坚定不移 顾全大局 一代楷模 丰功伟绩
廉颇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31 10:47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典故如下。

典故1: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2: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典故3: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4: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廉颇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8:26
赵王看重蔺相如,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廉颇的特点四字成语
1个回答2024-02-23 16:36
1. 归纳廉颇的性格特点用四个四字成语表示并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或情节表

老当益壮

lǎo dāng yì zhuàng

【解释】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褒义。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工作精神。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当;不能读作“dànɡ”。

【辨形】壮;不能写作“状”。

【近义词】老骥伏枥

【反义词】未老先衰

【例句】郭大夫虽然离休了;但他~;仍然工作在第一线上。

廉颇简介
1个回答2024-02-22 19:20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平遥,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去世后葬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

廉颇墓,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

破齐扬名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



廉颇画像

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四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1]

负荆请罪

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和氏璧,秦国提出愿以十五城换之,赵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公元前280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

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而未达到低洼大与

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2]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负荆请罪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

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

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3]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

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

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

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

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4]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5]

转战四方

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和好,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满赵惠文王违背盟约,出兵悍然攻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兵增援阏与,大破。不甘失败的秦王又发兵攻赵地几(今河北大名),廉颇救几,再破秦军。此后强秦长期不敢攻赵。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



手绘廉颇画像



当时,秦军几次打败赵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

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

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

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赵括母亲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



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6]

破燕败魏



廉颇戏曲扮相



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公元前251年举兵攻赵,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前往抗击。

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

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

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

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代理相国。[7]



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公元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8]

投魏奔楚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9]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10]



廉颇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年约八十五。[11]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用成语形容廉颇?
1个回答2024-02-27 03:18

用成语形容廉颇:

刚直不阿 ,忠勇无双, 重情重义 ,义胆忠肝 ,粗中有细, 身先士卒, 有勇有谋 ,从善如流, 知错能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