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之子侯耀华71岁

侯耀文和侯耀华
1个回答2024-04-16 09:05
楼主你好 :他们俩不是双胞胎 ,但是亲兄弟

侯耀华,男,1946年出生在北京,

侯耀文,男,1948年出生。
侯耀文 侯耀华
1个回答2024-04-21 19:21
经常在电视上出现的,被其他人称作侯哥的,是侯耀华
侯耀文 侯耀华
1个回答2023-04-19 09:21
被其他人称作侯哥是侯耀华有名点的是侯耀文
侯耀文 , 侯耀华的师傅是谁?
1个回答2022-09-22 04:10
父亲侯宝林大师
侯耀文和侯耀华谁本事大
3个回答2022-12-20 11:41
侯耀文当年影响力很大 但是达不到郭德纲现在的高度 但是 如果没有侯耀文帮郭德纲 郭德纲现在也不知道干嘛呢 侯耀文走了 徒弟郭德纲站在了相声界的顶峰 把侯耀文抬高了 抬高了侯耀文 反之又把他的徒弟郭德纲进一步抬高 郭德纲自身也是努力 有天赋 所以他俩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
侯耀文 侯耀华是兄弟啊?
2个回答2022-10-12 22:26
侯耀华是哥哥排行老三。侯耀文是弟弟排行老五.
侯耀文和侯耀华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2-12-24 09:11
侯耀文是哥哥,侯耀华是弟弟...我确定以及肯定噢~~~呵呵
侯耀华和侯耀文什么关系
3个回答2022-10-02 07:38
亲兄弟,候宝林之子!
侯耀华为什么争侯耀文的遗产
1个回答2024-04-30 02:07

侯耀文曾表示,当年争侯耀文的遗产,是因为不希望袁茵和戴志诚拿到。

侯耀华,1946年12月23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演员、中国戏剧影视研究院副院长、艺术总监。侯宝林的次子、侯耀中的弟弟、侯耀文的哥哥。

长期活跃在文艺舞台,在小品、话剧、主持等方面都有表现,参演作品有《重耳传奇》等。侯耀华小时候希望能做一名相声演员,经常在学校表演,但父亲侯宝林并不支持。22岁时,侯耀华听从父亲的话,进厂当了一名工人。

演员之路:

1982年,36岁的侯耀华出演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寻访画儿韩》,虽然戏份很少,却开启了他日后的影视之路。虽然刚进剧组只是个剧务,6年中也没机会再演戏,但侯耀华一直在等待机会。

1988年,机会终于来了,侯耀华先是到天津拍摄了电视剧《大马路,小胡同》,随后又接拍了《顽主》等影视剧,到了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侯耀华已经颇有名气了。

侯耀华说,他拍《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正值父亲住院,当他把做好的部分录像带给父亲看时,父亲那句评价让他至今难忘。

“我父亲说,‘行,饿不死了’!你知道当时像我父亲能有这么一句话,对一个人的作品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对他来说,这已经是很高很高的评价了。”侯耀华说,令他终生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去世时他竟然连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

一元等于10角谁规定的
1个回答2024-09-02 03:55
一元等于10角国家规定的。
一元等于10角等于100分。
人民币,我们每天都会用到,可以说我们最熟悉的事物了,不过,这最熟悉的事物,却有许多令普通人难解的谜团。比如说:人民币的基本单位是元,为什么在纸币上写的却是“圆”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会把一元钱说成一块钱,一角钱说成一毛钱呢?

一、“圆”的起源。

网上常有人问,人民币上的“圆”是不是错别字呢?人民币是非常神圣的,在它的上面当然不会出现错别字。于是有人便猜测,“圆”会不会是“元”的大写呢?比如面额100元的纸币上写的“壹佰圆”,“壹佰”便是大写。但是大写只在拉丁字母和数字中存在,除了数目字以外的其它汉字是没有大写字的。

那么,“圆”会不会是“元”的繁体字呢?首先繁体字只在一些领域和地区使用,在正式场合中,必须使用简体字,在人民币上,不可能使用繁体字。其次,在国务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之一〈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中,“元”字没有对应的繁体字,说明“元”字是传承字,它本身没有经过简化的。再说,“圆”字本身就是个简化字,若要使用繁体字,应该写成“_”。



事实上,用“圆”来作钱币的单位,在人民币之前很久就出现了。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政府开始将白银定为法定货币,到了清朝,实行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但是,清政府并没有为银质货币制定统一的形制,市面流通的银币,纯度、大小、重量不一,在交易时采用称量来计量的,单位用的是重量单位“两”。这样是计量方式显然是很不方便的,双方交易时,还要验白银的成色、称重量、做计算,很麻烦,还经常起争执。

而此时的欧洲,他们经历了工业革命,将机器生产也用于货币铸造之中,机器生产出来的银币成色一致、重量相同,形制统一,非常便于流通。

16、17世纪之交,西班牙人铸造的银币通过我国和菲律宾商人引入中国,由于都是白银货币,所以可以直接在中国市场上流通。到了康熙、乾隆年间,英国、美国、法国等外国的银币在市场上已经很普遍了。



外国银币进入中国时,老百姓要给这种新型货币一个称呼,因为它是圆的,不是国内的银币那样铸成元宝形、锞子形,于是人们便约定俗成称之为“银圆”。

银圆刚进入中国时,也是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称量交换的,但人们渐渐发现,这些银圆,每枚的重量都一致的,而且含纯银度也是一样的,也就没了称量的必要了,只要计数就行,于是银圆开始计数流通。由于外国银币都是圆形块状,所以用“枚”、“块”、“饼”、“圆”等来称呼。

“圆”这个量词,是从名词“银圆”中来的。我们古人在造量词时,多从名词中引申出来,比如从名词“担子”中引申出量词“担”,从名词“尺子”中引申出量词“尺”,“圆”也是如此。

于是,“圆”这个货币单位渐渐形成,乾隆十年前后,对外国银币称“圆”已经十分流行了。因为老白姓也喜欢用“块”这个量词,用久了自然在民间形成了固定的称呼,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把一圆钱叫成一块钱。

二、“圆”与“元”。

货币单位为什么出现“圆”与“元”两种“?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上学时学文言文,知道古人经常使用通假字,“元”便是“圆”的同音假借字。

老白姓喜欢使用银圆,但“圆”字笔画略多,记账时写起来很麻烦,于是便用笔画简单的同音词“元”来代替了,久而成习,渐渐也得到官方的认可,“圆”、“元”并用,通行世间。

由于受到外国银元的冲击,清政府也开始自铸银元,在早期流通的银币和纸币上,虽然大多使用”圆“字,但”元“字也渐渐通行,光绪十五年(1889所),北洋机器局曾制有一种银币呈样币,上面印的就是”一元“。



清政府由于其保守的思想观念,一直想将银元的计量纳入到银两制的规范之中,所以时而在自铸银币上写“两、钱、分”,但老百姓并不买账,他们已经习惯了更加方便高效的“圆、角、分”的计数方式。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十六日,清政府颁布了《币制条例》,规定国币单位为“圆”,确立了“圆”的合法地位。但一年以后,清政府便灭亡了。



民国政府一开始便定“元”为法定货币单位。第一期临时政府公布《币制纲要》,规定中华民国的“新币单位定名曰元。折一元为百分,一分为十厘。”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在《银本位铸造条例》中,宣布“废两改元”,银两制的计量方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人民币开始发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我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行过五套人民币,这五套人民币,主币上的单位都是“圆”,只有第五套人民币硬币“一元”上,使用的是“元”。除了人民币,中国人民银币还发行过若干纪念币,在纪念币上,如果面值使用的是大写数字,那么单位用“圆”,如果面值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那么单位用“元”。

三、“角”与“毛”。

辅币单位“角”,也是来源于外国银元。外国银元进入中国时,与银元配套的小银元也流入中国,这些小银元,民间俗称为角子、银角子、银毫,于是“角”也就成了小银元的单位。清政府自铸银元时,也使用“角”作为辅币单位,在币面注明“一角”、“二角”、“五角”等。“角”作为辅币单位,也延用到人民币上。



“角”之所以被民间叫成“毛”,是因为在民国时期,角币质地不精,按规定十角可兑换一元,然而有造币厂生产大量劣质银角谋利,以至于角子的实际价值低于面值,须心十一角甚至更多才能兑换一元,民间便将这些劣质角子称为“毛”,“毛”便是粗糙的意思。于是,渐渐地,民间形成了用“一毛”、“两毛”来计量角币的习惯。

虽然我们现在用的是纸币,不存在兑换问题,但老百姓还是习惯把“角”叫成“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