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汉评书

帝国神探——赵广汉
1个回答2023-11-12 02:25
  提及古代神探,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包青天、狄仁杰,但是在两人所处的时代之前,还有一个堪称“福尔摩斯”级别的帝国神探,甚至可以说是这两个人的前辈,他就是赵广汉。

  赵广汉是西汉昭帝至宣帝时期人物,时任京辅都尉(京兆尹地区的军事长官),代理京兆尹,通俗来讲,就是首都的代理市长。当时,汉昭帝驾崩,一个叫杜建的人负责昭帝平陵的封土工作。杜建这个人,黑白两道通吃,平时既在官场里广结好友,又喜欢结交豪侠。所以杜建参与这么大的工程,再加上手中权力又很大,自然免不了要照顾一下亲朋好友。他们嫌正常的工程收益太少,竟然干起了违法犯罪的勾当。此事被赵广汉得知了,不由分说,赵广汉逮捕了杜建一行人。

  这时候,杜建官场上的朋友就开始向赵广汉求情了,但赵广汉置之不理。于是,杜建的黑道朋友就计划劫狱,他们已经将计划制订好了,就待实施。可突然有一天,赵广汉找到了杜建的黑道朋友,冷冷地跟他们说:“你们的计划我已经全部知晓了,劝你们好自为之,不要落得跟杜建一样的下场。”听罢杜建的黑道朋友惊愕不已,还没等反映过来,赵广汉已经将杜建就地正法了,一时间,赵广汉名声大噪。

  后来,赵广汉被调任至颍川郡做太守。当时颍川郡有两大豪强,原氏和褚氏,他们互结帮派,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搞得颍川郡乌烟瘴气。如何铲除两大豪强势力成了赵广汉的难题,为此,他发明了“缿筒”,即举报箱,他鼓励民众到衙门匿名举报不法行为。待收到举报信后,赵广汉宣称这是一个豪强举报另一个豪强的检举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豪强间的关系本就建立在利益之上,如今一听赵广汉说有人举报这个豪强,不免增加了豪强间的猜忌。久而久之,豪强内部不再团结,最后赵广汉就用武力手段成功将原氏和褚氏两大家族连根拔起。

  再后来,赵广汉顺利转正,成为正式的京兆尹。

  史书还记载了几个关于赵广汉的传奇破案故事。

  有一次,长安城内几个年轻人正在计划抢劫,他们还在商量计划,赵广汉的人就将他们逮捕,经过审讯,年轻人对自己密谋之事供认不讳。

  还有一次,绑匪劫持了宫中的一个郎官。在天子脚下出现此等违法事件,赵广汉自然不能怠慢。他通过推理分析,很快就查到了绑匪是谁,并带人找到了绑匪的藏身之处。绑匪前脚刚到,后脚赵广汉就带人过来了。为了稳住绑匪,赵广汉向他们承诺,如果束手就擒一定会善待他们,绑匪久闻赵广汉大名,选择释放人质。后来,赵广汉果然每天为绑匪提供衣食,到了行刑的日子,提前为绑匪准备了殡葬物品,绑匪表示:结识赵广汉,我死而无憾。

  赵广汉曾经召湖县亭长到京兆尹汇报工作。该亭长走到半路和界上亭亭长聊了会儿天,界上亭亭长就委托湖县亭长说,去了京兆尹记得替我向赵君问好啊。一个小亭长向京兆尹问好,说的人和听的人基本都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所以当湖县亭长给赵广汉汇报完工作就没有提这件事。但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赵广汉突然问,界上亭亭长让你向我问好,你怎么没有代他问候呢?湖县亭长闻言,吓的脸色大变,赶忙称确有此事。赵广汉此举,真有些小说的色彩,不过确确实实被史官记录了下来,至于赵广汉是如何得知的,史官没有记录,我们也不得而知。

  赵广汉还精通审讯,他想知道一件事情,会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间接推理而得出,史书上记载为“钩距法”。比如,赵广汉想知道马的价钱,会先问这个人狗、羊、牛的价钱,最后再问马的价钱,经过这几个价钱的比较,他就知道马的价钱究竟准不准确了。所以,通过这套方法,赵广汉在审讯要犯时,很容易就能问出他们的背景、藏身地点、同伙等情况。但是,此法“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这套方法只有赵广汉精通,别人都无法效仿。

  这样一位能臣,也是一位廉洁官员,却在为官后期犯了大错。他为了包庇门客,不惜与丞相魏相公然作对,以权谋私,公然闯入魏相府中,打砸府中财物,最后被判腰斩于市。临刑前,无数百姓齐齐跪下,送别帝国神探,更有人希望自己能替赵广汉受刑。百姓的这种情感更能凸显赵广汉为官时的爱民,或许多年后,京城百姓不会记得当时的丞相叫什么,但都铭记着,一位为民除害、廉明奉公的好官员——赵广汉。

  他是神探,也是罪犯。功名之下,最难的是初心不变。

参考资料:《汉书·赵广汉传》
汉宣帝为何要将赵广汉腰斩于市?
2个回答2023-11-22 02:27

公元前65年,大汉皇宫前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一幕。数万百姓跪于皇宫前号泣不止,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冤情和委屈,而是为了一个名叫赵广汉的京兆尹。

京兆尹,首都长安的行政长官,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位置,也是是非之地。但赵广汉自担任京兆尹以来,不避权贵,公正执法,清正廉洁,颇受老百姓的爱戴。

有官员和百姓评价道:“赵广汉是汉朝立国以来最为能干的京兆尹。”汉宣帝并不昏庸,对于这样一个能臣他为何还要痛下杀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此前不久,一封举报信送到了汉宣帝面前,说是赵广汉因为私怨杀了一个名叫荣畜的人。汉宣帝不敢怠慢,命令由丞相魏相和御史大夫邴吉共同审理此案。

赵广汉是个官场老手,岂能坐以待毙,马上反击。恰好此时,丞相府传出了一个婢女无故死亡的消息,赵广汉怀疑她是被丞相夫人所杀,遂以此威胁魏相。

魏相不吃这一套,还抓紧了对赵广汉的调查。为了先发制人,赵广汉亲自带人闯入丞相府,强迫丞相夫人下跪接受询问,并带走丞相府的十余名奴婢回府衙继续审问。

魏相很清楚,一旦奴婢被带入京兆尹府衙,局面就不好控制了。他主动向汉宣帝坦白,那个婢女并非夫人所杀,而是因为犯错被自己打了一顿,婢女羞愤之下离家自杀。

汉宣帝闻言大怒,好你个赵广汉,居然歪曲事实诬陷丞相,典型的酷吏作风,下令腰斩赵广汉。长安老百姓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才上演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其中一个老百姓说道:“我活着对国家无用,不如用我的一条命换取京兆尹,让他继续为小民做主吧。”汉宣帝不为所动,还是腰斩了赵广汉。

那么赵广汉到底死得冤不冤呢?依我看一点都不冤。刚者易折,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尽管如此,我还是为赵广汉感到惋惜,就像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

怎样评价广东后卫赵睿?
4个回答2023-11-25 06:59

你好,广东队的后卫赵睿他的篮球水平还是在管理来说相当不错的。但是他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因为在篮球场上,我们一切都有服从裁判的指挥,不能有侮辱,甚至打骂裁判的行为,这样会受到严格的处罚。谢谢。

太平广记中的赵高
1个回答2024-03-06 22:00
这个可以做两方面推测

第一,这是一个道士写的,推崇赵高的法术,大概还自称赵高的传人什么的,恐怕有吹牛的成分。

第二,赵高在位时,大概也维护了一些狐群狗党什么的,也说不定这些人来悼念赵高。
说赵广南我喜欢你
1个回答2024-02-16 10:27
赵广南,我喜欢你◑▂◑
赵武灵王评书 好听吗
1个回答2022-06-04 17:53
不好听不好听
有没有什么小说是讲关于汉代…汉成帝和赵飞燕和赵合德的故事的
1个回答2024-01-26 16:10
赵飞燕传奇 穿越小说 古代和现代的灵魂对调 同时古代现代都有描写

个人觉得是篇不错的的小说
广汉中学(高中部)简介
1个回答2022-09-16 16:41
网上找吧 绝对多的
汉书赵充国传翻译
1个回答2024-02-08 18:54
  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上邦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少年时,就边学兵法,边研究军事。公元前119年,随着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东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赵充国就是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公元前99年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全身受伤二十多处,终于解围而出。广利将这次情况启奏皇帝,皇帝面见充国,亲自看了创伤,叹为勇士,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又和匈奴作战,生擒西祁王归来,升为护羌校尉、后将军。公元前74年,因随大将军霍光定策迎立宣帝之功,封为营平侯。



  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他就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这时,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充国死后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溢曰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充国行军是以远出侦察为主,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宿营时加强营垒防御,稳扎稳打,计划不周全不作战。爱护士卒,战则必胜。老病辞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
《汉书·赵充国传》文言文怎么翻译?
1个回答2024-02-09 02:35

翻译: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上邦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少年时,就边学兵法,边研究军事。公元前119年,随着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东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赵充国就是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公元前99年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全身受伤二十多处,终于解围而出。广利将这次情况启奏皇帝,皇帝面见充国,亲自看了创伤,叹为勇士,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又和匈奴作战,生擒西祁王归来,升为护羌校尉、后将军。公元前74年,因随大将军霍光定策迎立宣帝之功,封为营平侯。   

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他就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这时,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充国死后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溢曰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充国行军是以远出侦察为主,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宿营时加强营垒防御,稳扎稳打,计划不周全不作战。爱护士卒,战则必胜。老病辞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作者资料: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

创作背景: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