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鼓全集三打白骨精

安徽天门山神鼓的故事谁知道?
1个回答2024-01-29 13:27
一个问“你知道天门山神鼓的传说么?”一个说“听过一些,传说那是一个神奇的鼓!”神鼓就是神奇的鼓?这解释完全没毛病!
求安徽大鼓书 其他大鼓书
1个回答2022-05-10 05:51
你要什么?曲子名?还是词?还是资源?
凤阳花鼓简谱(安徽民歌)
1个回答2024-01-21 00:36

  《凤阳花鼓》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安徽民歌,下面就来看看闪靓儿童网整理的歌曲简谱吧。

  歌词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啊 咿呀哎呦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凤阳花鼓 安徽曲种。

  形成于安徽省淮河两岸。明清两代,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当年凤阳花鼓演唱者多为妇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对唱。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演唱时,一般是二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坐唱,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奏。后来又演变出一种双条鼓代替细腰鼓,即演唱者左手执小鼓,右手持双鼓箭击鼓。花鼓艺人从各地带回了多种民间歌曲和音乐,逐渐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并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的花鼓调为基础。最原始的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传说这首歌词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含有动员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的意思,因而代代相传。凤阳花鼓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对各地的曲艺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产生过一些影响。凤阳花鼓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唱法比较自由,重点词句可以重唱,有时连说带唱。


安徽大鼓的表演形式
1个回答2022-05-08 05:41

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 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唱腔曲调多源于流行地的民间音乐及地方小调,并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音乐唱腔是区别不同大鼓曲种的主要标志。

安徽大鼓的发展历程
1个回答2024-01-12 18:16

台下听众忘了上厕所马云成1942年出生在合肥,是悔蚂地地道道的合肥人。父亲、叔叔都是庐剧艺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具有安徽特色的曲艺。“上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说大鼓书的,每天上晚自习时都偷偷跑出来听,越听越喜欢。”那时,他不但喜欢听,还喜欢自己说,经常听别人说过后,回到家自己就来上一段。
1962年,马云成高中毕业后,来到肥西县曲艺团拜师学艺,他对鼓书的爱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他本身就有些基础,再加上天资聪颖,一年以后,就已经出师开始独立表演。“第一次登台还真是害怕,既怕说不好,拢不住人,又害怕被师父批评,那可是第一次啊,所以很紧张。”说到第一次登台的经历,老人似乎还有些羞涩,碧尘埋“当时台下有100多名听众,不过还好,第一次表演反响就不错,没给师父丢人!”
从1962年至今,马云成与大鼓书相依相伴走过了45年。当问起说大鼓书难不难时,他向我们说起了大鼓书的“道道”来:“我们说大鼓书是挺难的,除了讲究唱腔,还讲究八个字:高低平仄,喜怒哀乐。要做到这八个字,就不容易了。讲故事要用情节套住人,这叫‘小绳子’,书末还要抖包袱,我们叫‘帽头’。”说到这些,马老很精神。“我们老话讲得好,叫先下通天柱,后定八根桩。还要摆起八卦龙门阵,绕上九连环,把观众都拢住,这就是功夫。”
就这样,马云成一路走一路说,把大鼓书说到安徽的每个角落。他平均一场都要唱上三四个小时,最多一次唱到12个小时不间断。“不是吹牛,我说书的时候,要是我不卖个关子,休息休息喝口水,听的人连上厕所的都没有。我师父是第一把鼓条子,我师爷是第二,我就是肥西第三把鼓条子。” 仍有好多年轻人来兄和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马老因为家里责任田无人管理离开了曲艺团,回家后,他做起了炮竹生意。但是对大鼓书的热爱,让老人还是舍不得放下“鼓条子”,只要有闲暇时间,老人就摆上大鼓,给附近的居民唱上一段。“我说书的时候有好多年轻人来听,有个开出租的司机师傅跟我说,一到我说书的时间,他就把车开过来听,听得都忘了要去做生意。虽然我们讲的都是老调调,可这毕竟还是跟老百姓离得最近,还是有人喜欢的。”
现在,马老还把鼓书进行了“改良”,他还为自己生活的园区、社区编写了门歌《歌唱蜀山产业园》和唱词《蜀新苑小区新面貌》,为群众说说生活的变化。他说的书,群众都爱听,前段时间,他在山湖新村就连说了18场,而且每场的开场词都不一样。
看着马老对说书如此“痴迷”,儿女们有些担心:“毕竟老人年岁大了,每次的唱词都要强记在脑子里,一场唱下来就要几个小时,我们心疼他的身体。”每次,都是马老的老伴去做儿女的工作:“你爸虽然说书是累,可他就喜欢这个,他说书自己也开心。” 想找个好徒弟很难
当问到安徽大鼓书前途的时候,马老深吸了一口烟,神色有些犹豫,“这个我也说不好,大鼓书毕竟市场比较小,光靠几个说书艺人想把他发扬光大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
马老说,以前一起说书的人要么就去世了,要么就转行了,他到现在也没有收徒弟,因为爱听的人有,可真能定下心来学的却很难找。“现在不是流行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大鼓书就是这种遗产,只要有大家的支持,我相信大鼓书的香火就不会断。”
蜀山区文化馆的姚晓肖馆长,他表达出了忧虑:虽然有不少人还是喜欢听安徽大鼓,但是毕竟能拿鼓条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学习大鼓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收入菲薄,很难吸引年轻人来学习这种曲艺;鲜明的地方特点,浓重的地方口音,使这门艺术只能在本省内流传,难以走向全国;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听众也越来越少。姚晓肖认为,种种不利因素都制约着安徽大鼓的发展,使其面临着“断档”的危险,一旦这批老的艺人故去,很可能就没有人能再敲响这面大鼓了。
现在文化部门也在想办法扶持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在物质条件上予以支持,而且也在想办法寻觅好的苗子,来向马老等艺人拜师学艺,希望能将这面大鼓越敲越响。

咚咚鼓中小螃蟹为什么要不停的敲他的骨
1个回答2023-09-19 07:05
为了消除烦恼。根据查询美篇网得知。在童话故事《孤独的小螃蟹》的第4章《察悉咚咚鼓》中小螃蟹从早敲到晚不停地敲着他的骨,小螃蟹把他的骨当做新乐器,认为当他大前庆钳子用力地敲在鼓上发出的“咚咚咚”的响声,就能消除自己的烦恼。《孤独的小螃蟹》是著名童话作家冰慧没握波的最新系列童话,讲述了小螃蟹和小青蟹的故事。
敲击牛皮鼓的鼓槌是用什么骨头做的
1个回答2023-09-06 01:01
用雷兽的骨头做的。
扩展内容:
东海中有座流波山,位居世型在入海七千里的地方。山上有一种野兽,样子像牛,青苍色的身子,头上不长角,一只脚,进出海水就定会带来急风暴雨,它身上发出的光芒像太阳和月亮,它叫喊的声音像炸雷,它的名字叫夔。黄帝得到了它,用它的皮蒙鼓,再拿雷贺晌兽(雷神)的骨头做鼓槌来敲打这鼓,发出的响声五百里以内都能听见。黄帝便用它威服天下。
以的用法:
以其皮为鼓 把,用 用它的皮做鼓
橛以雷兽之骨 这是状语后置 实际上是
以雷兽之骨橛之 也是用的意思
用雷禅返锋兽的骨头敲它
以威天下 这也是用,用来的意思
用来威服天下
橛:击
雷兽:雷神
如:像
则:于是就
必:肯定
曰:叫
出自:《山海经▪大荒东经》
花鼓戏是安徽凤阳的的还是湖南的?
1个回答2023-01-25 05:20
安徽的是凤阳花鼓戏,它和湖南的花鼓戏不一样,
徽什么徽成语
1个回答2024-02-11 02:54
微不足道
wēi bù zú dào
【解释】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出处】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
【结构】偏正式。
【用法】多用来形人的力量、贡献或事物的数量、价值、意义等非常小;不值一提。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足;不能读作“zhú”。
【辨形】道;不能写作“到”。
【近义词】微乎其微、不足挂齿
【反义词】举足轻重、硕大无朋
【辨析】~和“微乎其微”;都含有极微小的意思。但~可指具体数量;也可以不指具体的数量;偏重在“不足道”;“微乎其微”只指具体的数量;偏重在“微”上。
【例句】
(1)我们为残疾人做的这点事太~了!
(2)这点帮助;~;何足挂齿?
【英译】cut no figure
耳朵里的听小骨除了和鼓膜、耳蜗相连,和头骨相连吗?
1个回答2023-10-01 13:05
耳朵里的听小骨不仅与鼓膜和耳蜗相连,而且还与头骨相连。耳朵里的听小骨包括三颗骨骼:外耳道陪桥稿骨(也称为颞骨)、中耳道骨(也称为顶骨消御)和内耳道骨(也称为耳垂骨)。这三芦孝颗骨骼都和头骨相连,主要通过软骨连接在一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