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百川穿越为说书先生

“八百里秦川”是什么地方?
1个回答2022-09-22 19:05
陕西汉中、渭南一带
八百里秦川是哪
1个回答2022-11-12 08:45
陕西关中平原
求音乐:八百里大秦川
1个回答2024-04-20 11:44
苍凉悲壮的梆子秦腔, 道出了八百里秦川千年的风霜; 如泣如诉的马背弹唱, 叙述着巴音布鲁克水草的变迁… 那,就是我心系魂牵的中国大西北, 那,就是
什么是八百里秦川?
1个回答2024-04-11 09:00

八百里秦川指的是如今陕西关中平原一带,这里又称为渭河平原。在古代,这里是秦国的居住地,后扒肆来经过春秋战国一系列战争,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这里风调雨顺,农业发达,为秦国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

一、起哪哗源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的祖先在甘肃天水始建秦国,后来秦人东迁关中地区,如今的陕西地区就成为了秦人的主要居住地。因为陕西是秦国的居住地,所以后人将陕西简称为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之为秦李此行岭,将渭河平原称之为秦川。因为这片地方的面积广阔,所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秦川。

二、历史特征

经过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战争,许多国家逐渐消亡,到了战国时候,秦国越来越强大,整个中原大地上只剩下来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秦始皇在位时期,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逐渐灭掉了其他六国,统治了中原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时代。在这片土地上,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三、地理特征

正因为这片区域是以前秦国、秦朝的领地,所以大家习惯将陕西区域称之为八百里秦川。这里有秦岭北麓的渭河冲击平原,南依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这片区域东西长约360km,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它的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则是陕南秦巴山脉。这里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自古以来风调雨顺,有着良好的文明基础。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对于秦朝,以及代表着秦朝丰富历史的陕西等地,你们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八百里秦川是哪
1个回答2024-06-26 11:03
  八百里秦川
  八百里秦川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辅之以行,知识才能生动、鲜活。上周去陕西,虽行色匆匆,但所到之处,一个个与史书契合的地名、古迹呈现眼前,思绪随之穿越历史长河,不免撩拨起思古之幽情。
  陕西有半坡遗址、黄帝陵,是华夏人文发祥之地。秦岭山脉与淮河构成了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古称关中。东有函谷关,西有萧关,南有大散关、武关,北有金锁关、秦关,其间的平原就是秦川。当地人称之为“八百里秦川”,一个充满昂扬雄浑之气的称谓。
  自西安北上,过黄河壶口,再折向延安,海拔越来越高,脚下就是黄土高原——地球上黄土最厚的地方。出乎意料,沿途四五百公里,看不到成片裸露的黄土,满眼都是绿色,想象中的苍凉被掩盖在连绵不断的植被下,让人感觉有些平常和单调。同行的人都昏昏欲睡,我却没有丝毫倦意,凝视窗外,望着座座山谷,望着偶尔出现又很快消失视野之外的古道,一连几个小时没有说话,脑海中遍布历史的云烟。
  兵马俑展览馆有介绍考古发掘的环幕电影,战争场面以360度环幕呈现,感觉就置身金戈、铁马、战车、军士之中,一队队秦军扬尘扑面而来,从身边掠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八百里秦川,就是那场景的真实舞台,拂去2000余年的积尘,眼前不知名的山间古道,也许能找到秦军的脚印和东出函谷征伐六国的车辙。一路上,古籍中秦并六国、楚汉之争的史实和人物在我的眼前交替出现,仿佛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进行了一次时光游历。
  西安、临潼附近地势较低,地面隆起的大片黄土平台,当地称之为“原”。乐游原、白鹿原都有名气,曾出现在古今文人笔下。北行,公路进入黄河故道,一侧是开阔的沟谷,另一侧是直立几丈、十几丈的崖壁。崖壁上的岩石层次清晰,表面没有棱角,那是黄河冲刷的痕迹。自黄河壶口瀑布去延安,公路沿黄土高坡盘旋而上,到达山顶后,豁然开朗。巨大的黄土平台,满眼的树木、庄稼中,点缀着房屋、窑洞。从山顶边缘俯视,道道深沟巨壑,那是黄土高原的博大与雄浑。
  在延安,看了一场安塞腰鼓。舞者都是中年汉子,头系白毛巾、束腰,随着鼓点奔腾跳跃,动作和表情夸张,一种很粗犷的感觉。以吼著称的秦腔我没有听到,陕西民歌中肯定有秦腔的影子。男人演唱起来,嗓音激越,唱腔拖的又长又高,听后余音回荡不绝。最近走红的原生态歌手阿宝,唱的就是陕北民歌,虽然他不是陕西人,他出生在黄河对面的山西。
  几天中,我总想找出一些地域特色,甚至期望从接触的陕西人中,找到与秦人的某种联系,可惜时间太短,没有机会。唯一接触较多的是导游,地道的陕西小伙子,浓眉、平头,皮肤黑黑的,看不出丝毫文人的气质,但每到一处,介绍秦汉、盛唐历史,却如数家珍,古今名诗名句也能随口而出,根本不用呆板的导游词,让我感到几分惊异。没有别的解释,也许只能归结于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
  目前的西安还有完整的城墙、城门、钟楼和鼓楼,但高楼林立,已经掩饰不住现代气息了。作为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我还是希望它保持更多的人文历史,希望秦汉、盛唐之风不灭,在八百里秦川更长久地延续华夏民族的脉源。
八百里秦川是指哪些地方?
1个回答2024-04-21 14:48

八百里秦川指的是如今陕西关中平原一带,这里又称为渭河平原。在古代,这里是秦国的居住地,后扒肆来经过春秋战国一系列战争,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这里风调雨顺,农业发达,为秦国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

一、起哪哗源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的祖先在甘肃天水始建秦国,后来秦人东迁关中地区,如今的陕西地区就成为了秦人的主要居住地。因为陕西是秦国的居住地,所以后人将陕西简称为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之为秦李此行岭,将渭河平原称之为秦川。因为这片地方的面积广阔,所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秦川。

二、历史特征

经过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战争,许多国家逐渐消亡,到了战国时候,秦国越来越强大,整个中原大地上只剩下来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秦始皇在位时期,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逐渐灭掉了其他六国,统治了中原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时代。在这片土地上,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三、地理特征

正因为这片区域是以前秦国、秦朝的领地,所以大家习惯将陕西区域称之为八百里秦川。这里有秦岭北麓的渭河冲击平原,南依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这片区域东西长约360km,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它的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则是陕南秦巴山脉。这里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自古以来风调雨顺,有着良好的文明基础。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对于秦朝,以及代表着秦朝丰富历史的陕西等地,你们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八百里秦川是指哪些地方?
1个回答2024-05-25 18:32

八百里秦川指的是如今陕西关中平原一带,这里又称为渭河平原。在古代,这里是秦国的居住地,后来经过春秋战国一系列战争,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这里风调雨顺,农业发达,为秦国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

一、起源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的祖先在甘肃天水始建秦国,后来秦人东迁关中地区,如今的陕西地区就成为了秦人的主要居住地。因为陕西是秦国的居住地,所以后人将陕西简称为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之为秦岭,将渭河平原称之为秦川。因为这片地方的面积广阔,所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秦川。

二、历史特征

经过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战争,许多国家逐渐消亡,到了战国时候,秦国越来越强大,整个中原大地上只剩下来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秦始皇在位时期,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逐渐灭掉了其他六国,统治了中原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时代。在这片土地上,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三、地理特征

正因为这片区域是以前秦国、秦朝的领地,所以大家习惯将陕西区域称之为八百里秦川。这里有秦岭北麓的渭河冲击平原,南依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这片区域东西长约360km,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它的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则是陕南秦巴山脉。这里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自古以来风调雨顺,有着良好的文明基础。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对于秦朝,以及代表着秦朝丰富历史的陕西等地,你们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秦百川是怎么死的
1个回答2022-10-02 14:03
秦百川霸业已成,子女双亡,与其说是死于楚江南之手,倒不如说是死于没有了对将来的追求和斗志。
“八百里秦川”是指哪里
1个回答2023-01-16 11:37
“八百里秦川”是指陕西。
有谁知道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1 10:19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于荀子。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墨子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于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为人质于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著,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