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南大鼓

徽风皖韵诗句
1个回答2024-02-19 10:2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新安江水碧幽幽,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郁达夫·《屯溪此弯夜泊记》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森明闷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

作为安徽简称的由来,皖山—天柱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个回答2024-03-09 18:44

天柱山具有着远远美于黄山的景色,具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这个也是其他山峰无法比的。天柱山的山峰有太多了,但是一切的山峰在天柱峰眼前都沦为了衬托。

天柱山海拔大约1488.4米,它和四周岗峦是断隔的却又好像连接着,正如“一柱擎天”。于天柱山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它险峻的山势,天柱山景区有十几个山崖,游客往往走着走着就到了山崖之上,真是有趣的感受啊。

天柱山也是位于安徽三小名山之一的,因为各种文化因素,经过严格考察,在2011年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同时也获得世界上更多人的关注。

景区之内千峰竞奇,万壑藏幽,幽谷灵泉,苍松翠柏,集“雄、奇、万物、秀”天衣无缝的天然景色。天柱峰是这座山的主峰,海拔有1488.4米,高得耸入云间,周围嶙峋峭绝,特别是云海弥漫,犹如沉浸在仙境之中。


天柱山绝不仅天然景色绝佳,人文气息也是别的山峰没有办法相比的。汉武帝时,便有“南岳”之名了。天柱山在这一千多年里被道教、佛教视作宝地,千百年来,众多名道高僧于此讲经传教,采药炼丹,留下来许多传奇故事。


历代文人墨客为其挥笔泼墨,如李白、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个个都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他们或是吟诗作文或是刻石勒名,留下来了许多存世的诗文与珍贵的文化财富。天柱山的天然景色与人文现象一起组成了这座和黄山、九华山并称的大山。它被人们忘掉的仅是安徽缩写的由来,它的美于历史的流转之中,未曾被忘记。

安徽的皖北、皖中、皖南,包括哪些城市?
2个回答2023-08-15 05:20
安徽皖北城市,包括蚌埠,阜阳,宿州等皖中城市,包括蚌埠,芜湖等等城市皖南,包括黄山等城市
安徽天门山神鼓的故事谁知道?
1个回答2024-01-29 13:27
一个问“你知道天门山神鼓的传说么?”一个说“听过一些,传说那是一个神奇的鼓!”神鼓就是神奇的鼓?这解释完全没毛病!
求安徽大鼓书 其他大鼓书
1个回答2022-05-10 05:51
你要什么?曲子名?还是词?还是资源?
安徽皖西学院占地多少亩啊?
1个回答2023-11-18 20:46
就是学习风气有点小差,只要你有目标,学习要看自己的,本部挺大,是在一岛上,刚修好河道,正在建旅游区。东区去年去的,超差。本科生都在本部。宿舍本部新宿舍比较好,6人的上床下桌,宿舍上网25包月,老宿舍离大门近,方便,也是6人,上下铺
皖智教育安徽第一卷2012中考安徽名校大联考(四)
1个回答2022-08-17 07:05
暂时还没有答案,等考试结束后我可以给你提供,不知是要哪一科的?
皖城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02 06:33

皖城,配散现为宽卖团安慎橘庆市,潜山县相沿隶属之。

皖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1个回答2024-01-25 09:11
没有

覆巢无完卵 覆:翻倒。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幸存。
褐衣不完 褐:粗布衣服。连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
鹿裘不完 比喻检朴节俭。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体无完肤 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
完璧归赵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完美无缺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完美无疵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完事大吉 指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
衣不完采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东完西缺 指短缺,不完备。
凤阳花鼓简谱(安徽民歌)
1个回答2024-01-21 00:36

  《凤阳花鼓》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安徽民歌,下面就来看看闪靓儿童网整理的歌曲简谱吧。

  歌词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啊 咿呀哎呦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凤阳花鼓 安徽曲种。

  形成于安徽省淮河两岸。明清两代,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当年凤阳花鼓演唱者多为妇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对唱。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演唱时,一般是二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坐唱,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奏。后来又演变出一种双条鼓代替细腰鼓,即演唱者左手执小鼓,右手持双鼓箭击鼓。花鼓艺人从各地带回了多种民间歌曲和音乐,逐渐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并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的花鼓调为基础。最原始的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传说这首歌词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含有动员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的意思,因而代代相传。凤阳花鼓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对各地的曲艺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产生过一些影响。凤阳花鼓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唱法比较自由,重点词句可以重唱,有时连说带唱。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