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书恶僧传第六集

二龙山两个恶汉 六和寺一对真僧 讲什么
1个回答2023-08-09 12:11
武松和鲁智深
前面六个僧中间一个粥后面五个僧打个成语
1个回答2024-04-13 09:27
僧多粥少sēng duō zhōu shǎo
[释义]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语出]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二回:“师爷的席面是看得见的东西,再要来一个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不够吃了。”
[近义] 人浮于事; 粥少僧多;
[结构]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英译] the gruel is meagre and the monks are many—not enough to go round;supply falls short of demand
《恶僧传》
2个回答2022-05-16 04:02
没看过 也没听过
恶僧为啥是山鬼
1个回答2024-02-02 00:49
恶僧不是山鬼。

恶僧是转吃小鬼的一个僧人,受到我们古文化的影响,佩戴恶僧橄榄核手串不仅有保佑平安、财色双收的寓意。有一个叫山鬼的核雕大师雕的恶僧很出名
关于山鬼的身份,汉族民间有多种传说,女神,精怪,山神等。
六个僧和一个大粥
1个回答2024-03-08 02:47
这个不太贴题啊
僧团主人恶意欺负参学僧
1个回答2022-12-08 23:35
都是因果报应。
六指琴魔里琴魔是谁?
1个回答2024-06-01 06:54

天魔琴乃是武林至宝,江湖中人人觊觎此神兵利器,黄冬一家因为天魔琴而被灭门,唯有黄雪梅和她弟弟活了下来。黄雪梅抱着天魔琴坠崖,多年后带着天魔琴重归武林。她利用天魔琴横扫武林各大高手,天魔琴配合天龙八音施展,威力无穷,鬼圣、烈火老祖、郝青花

六指魔琴 琴曲
1个回答2024-03-18 03:01
狗狗上貌似有……直接搜索“天龙八音”就行了……
听蜀僧_弹琴/听蜀僧浚弹琴赏析
1个回答2024-03-05 23:41

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首联写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两句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游和“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态磨笑其中包帆含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