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雕塑毕业展

雕塑毕业创作
1个回答2024-01-27 15:24
呃。。。要是你想时代感街道或者广场雕塑是好题材,小区的太俗,园林的太古,校园的太青春,尤其是广场雕塑,很能反映所在地的精神面貌。
雕塑的发展史
1个回答2024-03-13 15:44
中国雕塑发展史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见图2)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 “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见图3)



  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的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



  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



四、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



  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



  而《马踏匈奴》(见图4)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见图5)



  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 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有长足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

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的开凿后,随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是最为辉煌的杰作。(见图6)其九尊一铺的形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还有二尊供养人雕像。是一个有主有宾、层次井然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意想造型中强调人是审美主体的观念。



  此时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念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的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的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集中之地。(见图7)



  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精品。尽管它的开凿有着宣扬佛法说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师的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的精神享受。大足石刻无愧为中国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观。



  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此时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的状态下,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倾向。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的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种强烈的精神性功能则大大削弱了。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
雕塑的发展史
1个回答2023-05-11 00:50
菲迪亚斯、米隆、波利克里托斯 、奥古斯特·罗丹、米开朗基罗
雕塑公园有什么雕塑
1个回答2024-03-04 16:09
一般的雕塑公园的雕塑很多的,有很多的种类。呈现百花齐放相互争艳的状态。具象、抽象等等好多。这里面有形式美感的,有人文背景的等等。
架上雕塑的发展
1个回答2023-12-13 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架上雕塑创作有了新的发展。70年代以后,木、石、青铜等硬质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在雕塑语言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代表性作品有:袁晓岑的《母女学文化》(1951)、潘鹤的《艰苦岁月》(铸铜,1957,见彩图《艰苦岁月》(中国现代))、龙德辉的《觉醒》、郭其祥的《百万农奴站起来》(1960)、田金铎的《稻香千里》(石雕)、孙纪元的《草原民兵》、 陈道坦的《大庆人》(1964)、刘焕章的《少女》(木雕)、王济达的《边防英雄》(1972)、唐大禧的《海的女儿》(石雕,1977)、张德蒂的《小达娃》(1979)、程亚男的《夏天》(木雕,1979)、田世信的《欢乐柱》(木雕,1982)、刘小岑的《家乡的河》(铸铜,1984,见彩图《家乡的河》(中国现代))、杨冬白的《饮水的熊》(石雕,1984)等。在肖像雕塑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有:王朝闻的《刘胡兰像》(1951,后来放大型纪念碑雕塑)、张松鹤的《鲁迅》(1974)、贺中令的《白山魂》(石雕,1984)、邢永川的《杨虎城将军》(石雕,1984)、钱绍武的《江丰》(石雕,1984)等。此外,还有周轻鼎、王合内、刘政德、周国桢、滕文金、郑于鹤等人创作的各类小型雕塑作品也有广泛的影响。

雕塑的塑的四字词语
1个回答2024-03-13 05:06
  1、木雕泥塑
  mù diāo ní sù
  【解释】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

  【近义词】泥塑木雕

  【例句】怡红院里的人吓的一个个象~一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2、泥塑木雕
  ní sù mù diāo
  【解释】指泥做的和木头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举动呆板。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来形容人的动作和神情。一般作宾语、定语。

  【正音】塑;不能读作“suò”。

  【近义词】呆若木鸡

  【反义词】活龙活现

  【例句】这些尸位素餐的人和~又有什么区别?
雕塑的雕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6 05:12
雕的成语 :
雕梁画栋、
雕栏玉砌、
雕虫小技、
一箭双雕、
精雕细刻、
朽木不可雕、
雕心刻肾、
雕虫篆刻、
画卵雕薪、
雕蚶镂蛤、
雕肝琢膂、
雕心雁爪、
燕雀岂知雕鹗志、
雕梁绣柱、
雕章琢句、
雕虎焦原、
禅世雕龙、
破觚斫雕、
良玉不雕、
雕风镂月、
龙雕凤咀、
雕章缛彩、
雕镂藻绘、
绣闼雕甍、
鶗鴂雕卉、
不假雕琢、
泥塑木雕、
雕梁绣户、
宝马雕车、
镂冰雕朽
塑的成语(不要木雕泥塑,泥塑木雕)
1个回答2024-01-24 16:52
只有你不要的那2个,没有别的
木雕泥塑
mù diāo ní sù
[释义] 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7回:“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
泥塑木雕
ní sù mù diāo
[释义] 用泥土塑造、木头雕刻的偶像。比喻人的动作及神情呆板。
[语出]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钟起问其姓名;婆留好像泥塑木雕的;哪里敢说。”
[正音] 塑;不能读作“suò”。
[近义] 呆若木鸡
[反义] 活灵活现
[用法] 用来形容人的动作和神情。一般作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雕塑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2-11 03:50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


  在实际生活中,为了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寓意或象征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都称为雕塑。再再具体点说,雕塑是指用各种可塑、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其中,雕和刻是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什么是雕塑
3个回答2023-10-19 09:37

             雕塑                [ diāo sù ] 

   渗搏迹          生词本

     丛并        基本释义     银数  详细释义 

[ diāo sù ]

造型艺术之一。以泥、木、石、金属等材料雕刻和塑造有体积的立体形象。一般分圆雕、浮雕两类。也指雕塑而成的 艺术品。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雕塑     雕刻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