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肾相声

给母亲换肾
1个回答2024-02-19 08:58
一般换肾前需要严格的筛选配型,如果不做严格的筛选配型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排斥反应,严重的会危及生命。一般换肾前需要到医院做配型测定,配型成功的情况下才可以做患肾,一般同样血型的情况下配型成功率才比较高,你的情况血型不一样,配型成功率不是很高,但也不是百分百不会成功,建议去医院做测定才能肯定
换肾后做什么工作好?
1个回答2022-11-28 11:22
换肾过后不建议做重体力活,后期可能会出现排斥反应,因注意后期的恢复
一个5岁的小孩得了绝症需要换肾
1个回答2024-05-09 16:24
公平是相对而言的,试想如果一个行生命的出现能够挽救另一个将要逝去的生命,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啊?~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据我知晓,才出生的孩子是不可以捐献器官的。佛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母亲的肾可以换给儿子吗’
2个回答2023-12-03 21:10
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健康成长给儿子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和半个肝这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来养肝补肾呢?吃什么补肾?养肝护肝的食物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45岁母亲为儿子捐一个肾半只肝称只要儿子能活成功做完活体肝肾联合移植手术的21岁大学生陈凯觉得,一度陷入黑暗的世界重见光明了。他说:“母亲是最伟大的,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说过,今年母亲节一定要说‘我爱你’。”相邻病床上躺着他的母亲潘大想,数日前她为儿子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和半只肝。“只要儿子能活下来,我什么都不怕。”45岁的农妇潘大想以前胆子很小,针扎一下都怕疼,但是为救儿子切掉一个肾半只肝,她说一点不害怕,也感觉不到疼。她说:“就想着儿子能好,这就是我的心愿,再大的风险我也不怕。”潘大想祖籍河南,十多年前一家人移居新疆,靠种地生活。去年,刚升上大二的儿子陈凯突然感觉乏力、胸闷,后来全身浮肿,辗转上海、广州、北京多地求医后被告知,陈凯患上高草酸尿症,导致肾衰竭。医生说要么下半生一直做透析,要么换肾。“好像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下子天黑了。”回想起确诊时的绝望,陈凯心有余悸。把儿子当做骄傲的潘大想更是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她说:“我是农村的,没文化,想一切法子让儿子上学,咋摊上这事儿?”郑州人民医院肝脏外科主任陈国勇介绍,像陈凯这种情况,单做肾脏移植手术已经不够,还需要移植半个健康的肝脏,才能避免后患。如果等待肝源和肾源,不仅费用高昂,陈凯的病情还可能发生变化。潘大想和丈夫立即提出,能不能为儿子捐肝和肾?院方的打算是,如果父母都能匹配,就一个捐肝一个捐肾,以减少风险,但最终只有母亲合适。一个人捐出这么多器官,一旦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出血、感染、胆汁漏都有可能,风险可想而知。得知自己能救儿子,潘大想高兴坏了。“就想儿子早点好,我心里早点轻松。”潘大想说,丈夫是顶梁柱,自己倒了他可以把家顶起来,他垮了自己不知该怎么。潘大想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捐一个肾半只肝,常人肯定紧张害怕,他母亲却认为,只要儿子能活她不要紧。”陈国勇说,这种伟大的母爱让医护人员震惊和感动。有了治愈的希望,陈凯却陷入矛盾中。“我妈含辛茹苦把我养这么大,眼看快成才可以孝敬她了,不但不能孝敬她,还要向她索取。”陈凯说,自己有病就算了,不愿意再连累母亲。潘大想意志坚决,多年前她的另一个儿子因同样的病症夭折,她说无论如何要保住这个儿子。她劝陈凯不要害怕,手术后一切都好了。历时12小时的活体肝移植联合活体肾原位移植手术顺利完成后,陈凯在监护室待了两天三夜,又在特护病房待了两天,当他终于看到母亲慢慢走过来,忍不住哭了,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合适,那几天我才知道我有多想她。”
美丽谎言妹妹为啥不同意换肾
2个回答2023-11-17 21:20
在《美丽谎言》中,妹妹不同意换肾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道德压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骨髓和器官都被视为身体的组成部分,捐赠器官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行为。然而,由于道德观念和文化差异,一些人可能会对器官捐赠持保守态度,甚至认为这是对自身完整性的一种侵犯。这种观念可能使妹妹不愿意接受姐姐的肾脏捐赠。
2. 健康风险:虽然肾脏移植手术已经相对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和并发症,如排斥反应、感染、药物副作用等。此外,接受肾脏捐赠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这可能增加感染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这些因素可能让妹妹对接受肾脏捐赠感到担忧和恐惧。
3. 家庭关系:在某些文化中,器官捐赠可能被视为一种家庭内部的决策,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妹妹可能会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器官,而不愿意接受姐姐的肾脏捐赠。
4. 个人意愿:最后,妹妹可能基于个人意愿和信仰原因不愿意接受器官捐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器官捐赠的看法和决定。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具体原因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健康状况做出自己的决定。在电视剧或电影中,角色的决定往往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设计,并不一定反映现实情况。
给她继父换肾是什么电视剧
1个回答2023-11-30 07:01
《养父的花样年华》。
1、《养父的花样年华》该剧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养父三十年来含辛茹苦养大四个非亲生孩子的真情故事。
2、《养父的花样年华》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温情电视剧。由何群执导,邢佳栋、程琤、铁伟光、徐唯等主演。
曾经有个肾于肾炎的
1个回答2024-04-24 00:18
年轻女性,正在备孕期,既往有过肾盂肾炎的病史,目前血尿,考虑不排除是喝水少,上火,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洁性生活史等情况而导致的泌尿系感染,建议多喝白开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换洗内裤,可以服用头孢拉定等药物治疗试试看,再不行就去医院做个泌尿系b超,化验一下尿常规,以明确诊断。
凑够60万换肾,妈妈还是走了
1个回答2023-11-18 02:21
1

前几天,妈妈去参加一个亲戚的葬礼。

去世的,也是我一个校友的母亲,尿毒症晚期,享年54岁。

家里的大奶奶100岁了,身体还很健朗,依稀记得小时候去拜年时,她还笑呵呵地给我们包红包。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儿媳妇那天,据说她哭成了泪人。

“最可怜了一双儿女,都是农村飞出的金凤凰,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女儿时常游走国外,前不久还带母亲去国外散心呢。儿子也有出息,听说在哪里当医生。 说是换肾要60万,儿女也凑够这么多钱准备给她换的,谁知还没等到,人就走了。”听着老人絮絮叨叨讲述着,说一双儿女都三十多了还没成家,大人走得怎能瞑目呢?

2

看过《人间世2》第三集,呼吸。

“常人眼里,一呼一吸,很平常,但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奢望。”

“人活一口气,如果这口气憋着,比死难过。”

第一个故事里,被尘肺折磨20年之久的廖连和讲述:“1980年的时候在矿上下井,下井工资比地面工资高, 他们最多拿100,我最低500块。 ”

有骄傲,也有无奈, 下井,赚钱,养家糊口,这是身为父亲的责任,是他心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父亲养我小,我养父亲老,儿子廖延龙想用肺移植来为父亲续命, 20%的死亡率,60万的手术费用。儿子想搏一搏,让父亲的晚年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呼吸;母亲怕花钱,更怕人财两空。

儿子卖了车,父亲舍了命,共赴这场生死赌局。

“这一次博对了!”一家人舒心的笑容没有持续多久,噩耗传来:

廖连和在手术后一周 感染了多重耐药菌 ,他的多项身体指标逐渐恶化。

老伴儿哭着责怪儿子“不来这,你爸还能多活几年!”

儿子廖延龙则想尽一切办法救治父亲。只要医生说的可能有效的药品,他都尽力买来尝试。然而,回天乏术,廖连和的病情不断恶化,治疗手段已经达到极限,希望也被逐渐耗干。

善良的一家人决定带老人回家。在病房中,儿子廖延龙对父亲说:“ 爸,你受罪了。 ”说完这句话,一向坚强的廖延龙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不停的敲打自己的额头,痛哭起来。

“我一辈子所有想要的都得到了,偏偏是你我没能搞好”,一路笑着走来的廖延龙在故事的最后哭的像个孩子。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尝试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不尝试,谁又知道呢?这个孝顺的儿子毕竟给了自己父亲搏一把的机会,没有人会怪罪他的坚持!可他自己一定会陷入自责,然而这样两难的选择,怎样都可能会后悔。

3

生活就是这样,有人是那倒霉的20%,也有人是幸运的80%。泰兴的戴向群便是后者。

尘肺病,其实也是一种穷病。哪种体面的工作,会吸入大量粉尘,让柔软的肺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谁不是在明知有害的情况下,拿命换钱,为家庭争取更好的生活?拼命的那几年,不知道后悔。而被病痛折磨的时候,又对世间生出无限眷恋。如果拿钱能换命,子女又如何不会拼尽全力,去凑救命钱?就像当年我们依赖父母一样,病榻上的他们也像个孩子一样,依赖我们。

戴向群是幸运的的,一是被认定工伤,二是经历了起起落落与失望过后,得到了一个“还不错”的新肺,从最开始步履维艰、呼吸困难,走几步路都需要坐轮椅,到重获新生,吃掉一大碗饭,潇洒地迈出步子,笑对生活。

通往病房的路上,戴向群的氧气耗尽

不同于廖氏父子,戴家人对戴向群的手术意愿格外坚定,但与其说戴家人坚定,不如说父亲戴照章坚定。 儿子的命悬在那里,儿子的恐慌、儿媳的恐慌、老伴的恐慌,需要父亲一个人来逐一平复。

(腾讯视频截图:故事的主人公,父亲戴照章)

“向群,不要有任何的后顾之忧,一切的后勤都有爸爸在这儿。”儿子被推进手术室之前,不善言辞的戴照章对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 最有分量的,是那句“爸爸在这儿”。

从开始家家户户凑钱为儿治病,到最后办酒庆贺新生,戴向群年迈的父亲,也为儿子跑断腿,拼命一搏,可他始终是乐观的,因为, 好在有这份“工伤认定”,心里有底。乡亲们也敢借这份钱,而不用担心戴家人财两空,还不起。

两个故事,中国式父子的生死共担,让人感慨万千。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有人说,是因为过去的人寿命太短,很多癌细胞还没能影响到人体健康,人就死了。许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些问题,有些人到死都没发作,而有些人却没那么幸运。

但还是要相信,能够幸而得到巨大成就、或者遭遇沉重灾难的,都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会平凡走完这一生,如你如我,常怀希望,不要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