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大鼓资料

关于藏族的资料
1个回答2024-02-25 12:21
你可以找历史研究员
关于藏族的资料
1个回答2022-08-20 03:58
我就说一下,除了西藏和青海地区,四川也是有藏区的(主要在四川以西)。
鼓的来历?有关于鼓的资料?
1个回答2024-06-01 03:03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士鼓”,即陶器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发展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腰鼓的鼓身中间粗,两端细,呈筒状,两面蒙以牛皮或骡马皮,在鼓身一侧有两个鼓环,环上系绳子,用于鼓的固定。腰鼓有大小四种规格,但没有固定音高,发音清脆,常用于民间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者的道具。表演时,将腰鼓斜挂在腰侧,双手各执鼓棰击奏。
彝族的资料,彝族的资料!
1个回答2024-04-23 04:08
你想要什么资料?返慎搜具体点的,是要彝族文字吗,还是学漏历习彝族文字的,还是基本的生活方式,还是需要彝族原创歌蝶?我孝誉都可以帮你回答……
白族的简介白族的资料
1个回答2024-05-05 11:15
白术偏爱崇尚摆设,男子头戴七日九尺白斤穿白色对衬上衣,白色长裤,白布袜,妇女用资金包头着白。色上衣外套,蓝色和黑色无领小褂,下面蓝色裤妇女挽着发钗……
大鼓的基本资料
1个回答2023-01-15 01:15

管弦乐队中最大的鼓,直径近1米。由蒙上皮的木制框架构成。演奏时通常竖着放置,虽然可能有一面或两面鼓膜,但实际上只使用一面。大鼓由一个单鼓槌敲击,被称作大鼓槌,两面的头都可使用,头上包着羊毛或毡子。通常敲击时,是击鼓膜的中心与鼓边之间,击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击奏(断奏)和特殊效果。尽管现代大鼓在交响乐队已广泛使用,但最初它只是和其他土耳其军乐队的打击乐器一起在18世纪晚期进入欧洲,19世纪中叶以前一般只用于模仿军乐队的音响效果。

鼓楼的资料
1个回答2024-06-20 01:31
钟楼座落在县城内正街十字街心,四方形,每方宽12米,四层,下层为座,座高8米,全是石料砌筑,设四个拱形门洞,行人可穿梭其中。座上三层。一、二层楼角有四个飞檐,雕梁画栋,很是气派。三层有六个飞檐,用雕龙和琉璃瓦装饰,气势雄伟。钟楼的顶部耸立着三个圆球,远看像是一个硕大的穿糖葫芦,使钟楼显得越发秀美和灵气。每一层的飞檐下都悬有很多风铃,风吹铃动,发出叮铃叮铃的脆响。麻雀在楼顶嬉戏跳跃,燕子在檐下筑巢呢喃,令人赏心悦目。钟楼建筑美观,结构精致。其始建无考,估计为清乾、嘉时所建。这种钟楼,旧时汉中各县城中多有之,然存至今者,仅城固也。
高山族资料
1个回答2024-03-11 18:39
  高山族,现有人口约40万。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中部山区和东部的纵谷平原及兰屿岛上。此外,还有2900多人散居在福建、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高山族崇拜祖先,信仰万物有灵。基督教传入后,一部分高山族人信奉基督教。

  高山族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就有“左镇人”和“东滨文化”。考古学家在台湾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的"大奋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的遗迹。这些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极为相似,说明高山族主要是来自大陆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融合岛上的居民后形成的。

  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一般用竹子做围墙,用木棍做立柱与横梁,以茅草盖顶。高山族喜欢一个宗支同住一处,每个村庄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体宿舍--公廨。未婚男子在公廨接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婚后才可离开。公廨建在村寨中央,公廨广场是村里人的活动中心。

  高山族的食物比较简单,以稻米、粟米和甘薯为主食,烤鹿肉和酸鹿肉是高山族的风味食品。烤鹿肉一般是将新鲜鹿肉切成小块,用竹条串好,撒上盐、生姜等调料,然后用木炭烧烤,烤出来的鹿肉香气四溢,是高山族饮食中的上等佳品。酸鹿肉是把新鲜鹿肉切成小块,与凉米饭掺在一起加盐放入坛内密封,一个月左右发酵成熟,吃起来特别爽口,食用方便。

  高山族常用的衣料是用苎麻自织的“番布”。高山族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成年男子喜欢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高山族至今还保留着文身的习俗,但文身的图案越来越小,越来越隐蔽。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其杵舞和长发舞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杵舞源于舂谷劳动,参加者环绕木臼,边唱边杵击臼而舞。长发舞一般在月光下进行,跳到高潮时弯腰以发触地,舞姿优美,气氛热烈。

  高山族的节日往往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播种节和丰收节,内容是祭祖、举行农耕仪式、会餐、歌舞娱乐等。
白族人的资料
1个回答2024-03-07 01:08
白族人的资料: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高山族资料
1个回答2024-05-07 13:03

高山族,现有人口约40万。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中部山区和东部的纵谷平原及兰屿岛上。

此外,还有2900多人散居在福建、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高山族崇拜祖先,信仰万物有灵。

基督教传入后,一部分高山族人信奉基督教。

高山族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就有“左镇人”和“东滨文化”。

考古学家在台湾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的"大奋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的遗迹。

这些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极为相似,说明高山族主要是来自大陆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融合岛上的居民后形成的。

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一般用竹子做围墙,用木棍做立柱与横梁,以茅草盖顶。

高山族喜欢一个宗支同住一处,每个村庄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体宿舍--公廨。

未婚男子在公廨接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婚后才可离开。

公廨建在村寨中央,公廨广场是村里人的活动中心。

高山族的食物比较简单,以稻米、粟米和甘薯为主食,烤鹿肉和酸鹿肉是高山族的风味食品没手。

烤鹿肉一般是将新鲜鹿肉切成小块,用竹条串好,撒上盐、生姜等调料,然后用木炭烧烤,烤出来的鹿肉香气四溢,是高山族饮食中的上等佳品。

酸鹿肉是把新鲜鹿肉切成小块,与凉米饭掺在一起加盐放入坛内密封,一个月左右发酵成熟,吃起来特别爽口,食用方便。

高山族常用的衣料是用苎麻自织的“番布”。

高山族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

成年男扒察悔子喜欢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高山族至今还保留着文身的习俗,但文身的图案越来越小,越来越隐蔽。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

其杵舞和长发舞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杵舞源于舂春正谷劳动,参加者环绕木臼,边唱边杵击臼而舞。

长发舞一般在月光下进行,跳到 *** 时弯腰以发触地,舞姿优美,气氛热烈。

高山族的节日往往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播种节和丰收节,内容是祭祖、举行农耕仪式、会餐、歌舞娱乐等。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