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二人转歌曲海狮

北狮的传说
1个回答2024-03-01 13:24

传说一:在北魏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把他们囚困于边荒三年。一日,魏武帝巡视禁区,边将设宴款待,并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舞者作欢腾喜悦之状,或作低首相怜,舞技之美妙,令武帝叹为观止。武帝传胡人,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圣,四方匡伏,西凉乐伎,同沾皇恩。武帝听罢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自此,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遂有北狮之称。
传说二:狮子乃天龙九子之一,善守门,故秦汉以来一般宫殿府第门前竖立一对用石造的狮子放置左右以护宅。

如何让狮子座前男友回心转意
1个回答2024-05-05 07:40
星座?很奇怪的说法啊,你觉得你们俩继续在一起会不会因为以前的事而有隔阂影响以后的生活?我敢说有,毕竟那是发生过的事有那么容易忘记吗?两人在一起了需要不计前嫌,有事了应该做下来漫漫的谈,说说彼此的想法,沟通很重要,任性,花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将心比心,彼此多为对方想想!祝福你们!
东南西北方向转呀转儿歌?
1个回答2024-02-04 12:11

太阳出来暖洋洋, 背起书包上学堂, 不迟到,不旷课, 老师教导记心上。 面向太阳认方向, 前面东来后面西, 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南北我不忘。 注:面向太阳“日出——右手是南;日落——左手是南。”

天气预报中的北转南风或者南转北风怎么理解的呢
1个回答2023-05-07 18:58
就是挂旋转风。
“狮来运转”是什么梗?
1个回答2023-08-13 04:34
请问你是打错字了吧?应该是时来运转才对吧!意思就是该你好运的时间到了好运气来了!一生就此改变!
二人转:东北
1个回答2024-02-29 08:17

B

解析:

该题目考查一些剧种的流行地域,正确的是B。A晋剧在山西、内蒙古一带流传,梆子盛行于北方,京剧主要是在北京。

二人转:东北
1个回答2024-02-12 22:17

C

你喜欢的东北二人转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0 01:44

我最喜欢的二人转是小沈阳的二人转,表演的非常搞笑,还有赵本山的一些二人转也非常有意思,每年春晚我都会守着电视看赵本山的二人转。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大约有察塌信300年的历史。说白了,二人转和河南豫剧啊、河北梆子啊,都是一种地方戏曲的形式罢了。

二人转是本衫袜山大叔让全国观众了解了东北的幽默和乡间地头的喜剧形式。二人转只是一种戏曲形式。二人转绝不等同于东北的小品、幽默剧。只是,因为本山老师太出名了,而他又是一个二人转演员出身,所以,人们容易将本山老师和二人转画等号。东北人习惯了自黑,也擅长调侃自己来娱乐大众,二人转本身并不搞笑,它只是习惯用一种夸张的、并带有一种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形式来展现一段故事罢了。

小沈阳早期学的是传统二人转,不是现在大家经常看到的那些搞笑为目的的二人转,是包公断案西厢记这类的传统曲目严肃题材,但这种戏爱看的人太少,于败轮是小沈阳不得不走上扮丑搞笑之路,这方面他确实很强,我是从春晚上《不差钱》才认识的小沈阳,当然他也是从这部作品从而一炮走红,我觉得他演戏方面应该是有潜力的。

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

东北二人转有什么角色
1个回答2024-03-12 13:25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二人转。
1个回答2024-04-14 18:21
东北大秧歌是民间文化的早生子,在元朝之后,农民逢年过节就自发地组织起来走村串户去表演秧歌。秧歌舞的队型是排成两行,一边是男,一边是女,那时候女人不能抛头露面地跳舞演出,所以都是由男人抹上脂粉穿上花衣假扮的。秧歌以“女”为主,旁边的男人绕着旦角舞,一会去逗一下,表演动作里就逐渐有了动手动脚,甚至一些男女调情的说口。白天看秧歌不满足,晚上,农民们就把唱得最好、长得最美的那一对秧歌队员请到屋里去了。“东北那种南北大炕,一大家子,包括老公公、新媳妇,全在一个炕上暖着,剩下的也就是三四尺宽的地”,秧歌根本舞不起来,艺人没办法,只好在说唱上下功夫。点上一盏油灯,唱个《白蛇传》、《绣荷包》啥的,大多是江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民歌小故事,用东北的曲调来演唱。这就是二人转的雏形。春天铲地播种毕,东北叫“挂锄”,得唱20天二人转;秋收完了,再唱半个月或20天,一年这两季几乎是二人转的季节。到了猫冬的时候,二人转就更加必不可少。春秋两季的二人转,大多在场院里,露天里唱,所以有个别号叫“滚地包”;田间垄头、粪堆之上表演的,叫“滚土包”;天寒地冻在屋里炕边上唱的,叫“靠炕沿”。唱丑的看相,包头的看浪(‘包头’指装扮好了的女角)。屋里简陋的灯光就谈不上啥舞台照明了,丑角举着油灯、围着旦角唱做,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四周的观众都能看清旦角的俏脸。他们因此练就了一手绝活:随便怎么转,灯花不兴有一丝跳动,更不兴有灯油溅出。《陪都纪略》里已经有二人转的记载,在当时的十多种曲艺形式里,二人转还没有今天这个学名,它的土名,叫“蹦蹦”。“民间都叫‘蹦蹦’,到后来还这么叫。艺人不愿意,兔子才蹦呢。他们愿意叫‘莲花落(音同‘烙’)’,还专门编了一段‘说口’:‘要叫莲花落,喜事就来到,出门卡砖头,元宝望家抱。谁要叫蹦蹦,扭头就败兴,出门卡跟头,回家就得病。’”1930年代大连的《泰中日报》上已经用到“二人转”这个词,真正定下来,是1952年12月,原辽东省搞文联艺术汇演,艺人们提出来,“蹦蹦”这个名字不好,讨论了3天,最后提出了“二人转”的名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