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南败北音乐

北陵公园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1 20:18
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北部,故得此名。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北陵公园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6 04:52

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北部,故得此名。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北陵公园葬着谁?
1个回答2024-05-01 22:45

北陵——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

北陵公园葬着谁?
1个回答2024-04-13 00:50

北陵公园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北陵公园是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北陵又叫做清昭陵,是大清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孝端文皇后的陵寝,是清朝初期,关外三陵中规模和气势最宏伟的一座陵墓。 因为在沈阳城北边十公里的位置,所以也被叫做北陵,北陵里面有着参天的古松和碧波荡漾的湖水每一座建筑都建造的十分威严,具有皇家气息。

北京十三陵都是谁们的
1个回答2024-05-23 09:37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北京十三陵都是谁们的
1个回答2024-03-16 17:16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
1个回答2024-04-21 04:08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中国古代的建筑十分辉煌,至今给后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十三陵就是遗产当中比较知名的陵墓,除了知名度很高,还是少有的保存完整的陵墓,接下来看看北京明十三陵简介。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1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50km处的昌平区境内,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区占地面积80km2,是当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陵墓建筑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的营建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止于清朝初年,历哪桐御时200余年。依陵寝营建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长陵(永乐皇帝陵)、献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统皇帝(即天顺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李岩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庆皇帝陵)、定陵(万历皇帝陵)、轮野庆陵(泰昌皇帝陵)、德陵(天启皇帝陵)、思陵(崇祯皇帝陵)。

  陵区内除葬有13位皇帝外,还葬有23位皇后、1位皇贵妃以及数十名殉葬的宫人。此外,陵区内还建有7座妃坟园寝(东井、西井、万贵妃坟、悼陵、四妃二太子坟、贤妃坟、郑贵妃坟及二李、刘、周四妃坟)和1座太监陪葬墓(王承恩墓)

  以及为帝后谒陵服务的行宫、苑囿等各式建筑。在陵域周围的10个天然山口(东山口、中山口、榨子口、西山口、德胜口、雁子口、锥石口、贤庄口、灰岭口、老君堂口)处修筑了城垣、拦马墙等防御设施,以保陵区安全。

  明代皇陵的营建分为卜选陵址、拟定规制、备料施工等几个步骤。卜选陵址是陵寝营建的首要环节。一般先由卜选官员即朝中一、二品官员率风水堪舆人员依据风水理论,“外观山形,内察地脉”,经实地勘察后,选出一处或数处“风水吉壤”,上奏皇帝,必要时还要画出图样,贴上说明,最后由皇帝裁定。

  成祖朱棣称帝后即有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打算。明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命令礼部尚书赵羾带领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来到北京附近踏勘陵地。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昌平境内的黄土山找到了万年吉壤。朱棣遂封黄土山为天寿山,降旨圈地方圆80里作为陵区禁地。

  明十三陵陵寝布局不是按照《周礼》左昭右穆的方式,而是以尊者居于主脉,卑者居于从脉(余脉)的布局排列的。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十三陵中长陵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陵寝建造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皇帝生前所建陵,规模大且装饰华丽(如长陵、永陵、定陵);

  二是由嗣帝所建陵,因有先皇“从俭建陵”的遗诏或受葬期、国力的影响,规模小且比较简朴(如献陵、景陵);三是皇帝生前未来得及建陵,改朝换代后由下一朝代营建(如思陵)。

  明十三陵以规模宏伟壮观、陵园体系完整、布局庄严和谐、景色优美静谧、风格典雅古朴著称于世。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十三陵和八达岭作为一个完整的风景名胜区又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经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2

   景点简介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总称,位于北京西北郊,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皇陵建筑群之一。陵区群山环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风景殊胜。来此可以参观建筑、风景,也能了解古代皇帝的丧葬规格。

  明十三陵是个统一的整体,而各陵又自成一体,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陵与陵之间距离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各陵均呈扇形分列于长陵左右。十三陵中目前仅开放有“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

   神路

  神路位于十三陵南端,是通往十三陵区的通道,总长约7公里,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组成。神路的最南端是石牌坊,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枋建筑。

  石像生位于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整齐地排列着,造型生动,雕刻精细,为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精美石雕,也是神路最大的看点。

   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点之一。

   定陵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同时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其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昭陵

  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方城、明楼、宝顶等。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修葺复原的陵园。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3

   关于十三陵的简介。

   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2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

  北京昌平十三陵是谁的墓地都有哪些陵园,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离天安门约50公里。它们分别是明成祖的长陵、明仁宗的献陵、明宣宗的景陵、明英宗的裕陵、明宪宗的茂陵、明孝宗的泰陵、明武宗的康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穆宗的昭陵、明神宗的定陵、明光宗的庆陵、明熹宗的德陵、明思宗的思陵,共计十三座。

   定陵是唯一发掘的陵墓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被挖了,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该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如今,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现在你应该知道十三陵是谁的墓地了,其实就是明朝皇帝皇后们的墓葬群,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虽然是墓地,但是建筑非常辉煌,而且给人一种浓重的历史感,非常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因此,现在被列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也是许多历史学家想要了解明代的途径之一。

北京十三陵
1个回答2024-06-03 00:24
你要不是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去定陵就可以了,注意定陵除了有地下宫殿,定陵门前广场两边还有博物馆,展览定陵出土文物。



八达岭就比较远了,离十三陵30公里。

十三陵水库在十三陵东南角,从定陵过去要十多里地,所以一般都从昌平县城过去。
为什么说“败北”?有典故吗?
1个回答2024-01-26 06:10

因为打了败仗逃跑时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择路,哪里还来得及找方向。其实这里的“北”并不是指方向而言。

这个“北”字很像两个人背靠背之形,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后人为它加上肉旁而成的。“北”即为背,“败北”就是背敌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东、是南、是西,都叫“败北”。

当两军相接时,是正面相向的,激战之后,败方撤退,转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敌方,这就是“败北”了。

扩展资料:

由于古时两军作战的过程中打了败仗向后逃跑的一方总是以背对敌的,所以“北”这个词后来就逐渐增加了“失败”这一义项。

如在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的《军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佯北勿从。”在这里,“北”即是“败”或“败逃”,这句话的意思为“敌人假装败逃,不要盲目追赶”。

而在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中亦有“追亡逐北”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追杀败逃的敌军”。

而在现代汉语中,“败北”还被用来泛指在各种竞争、竞赛(如体育比赛、竞标、竞选等)中失败。

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是“败北”;运动场上作赛,负方也是“败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打败仗为什么叫“败北”?

“败北”一词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15 06:36
古代称战败为“败北”。“北”是“背”的古文。《说文解字》中说:“北。背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古人说:败北,意思是打不过转背而逃。 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的《军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佯北勿从。”在这里,“北”即是“败”或“败逃”,这句话的意思为“敌人假装败逃,不要盲目追赶”。而在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中亦有“追亡逐北”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追杀败逃的敌军”。此外,唐人李邕《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中亦有句云:“胡虏久摧,战辄北。” 秦汉以后,“败北”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双音节词。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再后来,“败北”不仅指军事失败,而且引申为办各种事情的失利。而在现代汉语中,“败北”还被用来泛指在各种竞争、竞赛(如体育比赛、竞标、竞选等)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