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鼓词注释

愚公移山注释
1个回答2024-01-26 04:59
晋张湛对《愚公移山》一节的几条注释

(1)“北山愚公者”——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3)“河曲智叟亡以应”——屈其理而服其志也。

(4)“惧其不已也”——必其不已,则山会平矣。世咸知积小可以成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致)少。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而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今砥砺之与刀剑相磨不已,则知其将尽。二物如此,则丘壑消盈无所致疑。若以大小迟速为惑者,未能推类也。

(5)“无陇断焉”——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旷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与(欤)?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回答者:jxs1952**** - 首席运营官 十二级 12-23 17:25
愚公移山原文及注释
1个回答2024-01-29 23:18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人食盐的所有注释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1 10:35
  愚人食盐百科名片

  《愚人食盐》图画愚人食盐,佛家寓言。出自《百喻经》。故事梗概是: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去亲戚家吃饭,主人在菜中加盐,菜都很美味可口。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目录



  佛典故事

  原文

  注释

  译文

  编辑本段佛典故事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了很远亲戚的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并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这位客人对主人说:你今天烧的菜都是很名贵,可是淡了一点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说:啊!我忘了放一样东西,于是到厨房拿了些盐,放进每一道菜,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尝尝,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问主人说:你放了些什么,菜就那么好吃? 主人说:放盐呀!盐是百味之源,所以能使每样菜都好吃。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哇!苦涩不堪!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骗了。 各位大众,世间各人有各人的智识,智识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智识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识用之不当!也可能毁灭自己、和违害社会。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发挥效用。否则良药也会变成毒品。 比喻贪吃好玩,与断食偏食都不适中。过分的享乐与吃苦主义都有偏。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负责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无成,过分的热衷名利,也会造成争夺计较而造恶业,或劳碌一生,与烦恼纠缠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轮回不息。 世间万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业。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时、地、人、都恰到好处,即事事皆通,否则事事都障碍。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们的智慧去运用。然则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从闻思修去证得,而且生生世世受用无尽。 释迦牟尼佛过去生,在修行的时候,有一天闻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半句偈。便舍身去求法。如获至宝,故而成佛。现在的人却将三藏经典当作学问研究,贪多而不求实用,不依法去修行。故如说食数宝,没有得到佛法的好处。 禅宗的祖师,往往一言半句即开启人的智慧—开悟。有人一生埋在禅堂里,埋在经典里参研,都不能开悟何故?机缘也、善根也、智慧也、对机对法,遇缘即应。否则多费工夫也没有受用,所以佛法一点点都很能受用,无善根无缘分的人再多亦没有用。 有些不法的人说:‘德行一斤值多少钱?’他们视道德良善一文不值!可是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德行乃是无上的至宝。一样一种东西,有的人如宝贝一样,有的人视如粪土,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说:我现在没有空念佛,也没有空用功修行,待儿女长大以后,才来好好用功。 我们一天廿四小时,真的一点空都没有吗?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满了脑子里,那里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至宝,没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闲时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这里。能受用的人,就是一点一滴也当作宝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听多了,反而变成‘所知障’。本则故事意义就在这里。

  编辑本段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品爽,返为其患。

  编辑本段注释

  昔;以前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更:改变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文中返为其患的反是通假字,同返,反而的意思。 复:再 所以:……的原因 食:食物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更:改变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复:再 所以:……的原因 惟:最终 怪;奇怪 爽:败坏

  编辑本段译文

  简易版: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菜。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十分愚笨,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具体版: 从前,有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这些菜加了盐之后,味道十分鲜美。于是,愚人在私下里暗自琢磨:“这些菜在没放盐时,淡而无味;后来只是因为加了一点点盐,就变得这么可口耐嚼。如果我能多吃些盐,那味道不就会更好了吗?” 于是,这个愚蠢的人在回到家里以后,就什么东西也不吃,一天到晚总是空着肚子拼命地吃盐。这样一来,他不仅没能吃出鲜美的味道,反而把正常的味口也吃败坏了。美味的盐最终竟成了他的祸害。
愚人食盐的所有注释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3 02:45
  愚人食盐百科名片

  《愚人食盐》图画愚人食盐,佛家寓言。出自《百喻经》。故事梗概是: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去亲戚家吃饭,主人在菜中加盐,菜都很美味可口。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目录



  佛典故事

  原文

  注释

  译文

  编辑本段佛典故事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了很远亲戚的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并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这位客人对主人说:你今天烧的菜都是很名贵,可是淡了一点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说:啊!我忘了放一样东西,于是到厨房拿了些盐,放进每一道菜,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尝尝,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问主人说:你放了些什么,菜就那么好吃? 主人说:放盐呀!盐是百味之源,所以能使每样菜都好吃。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哇!苦涩不堪!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骗了。 各位大众,世间各人有各人的智识,智识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智识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识用之不当!也可能毁灭自己、和违害社会。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发挥效用。否则良药也会变成毒品。 比喻贪吃好玩,与断食偏食都不适中。过分的享乐与吃苦主义都有偏。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负责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无成,过分的热衷名利,也会造成争夺计较而造恶业,或劳碌一生,与烦恼纠缠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轮回不息。 世间万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业。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时、地、人、都恰到好处,即事事皆通,否则事事都障碍。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们的智慧去运用。然则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从闻思修去证得,而且生生世世受用无尽。 释迦牟尼佛过去生,在修行的时候,有一天闻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半句偈。便舍身去求法。如获至宝,故而成佛。现在的人却将三藏经典当作学问研究,贪多而不求实用,不依法去修行。故如说食数宝,没有得到佛法的好处。 禅宗的祖师,往往一言半句即开启人的智慧—开悟。有人一生埋在禅堂里,埋在经典里参研,都不能开悟何故?机缘也、善根也、智慧也、对机对法,遇缘即应。否则多费工夫也没有受用,所以佛法一点点都很能受用,无善根无缘分的人再多亦没有用。 有些不法的人说:‘德行一斤值多少钱?’他们视道德良善一文不值!可是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德行乃是无上的至宝。一样一种东西,有的人如宝贝一样,有的人视如粪土,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说:我现在没有空念佛,也没有空用功修行,待儿女长大以后,才来好好用功。 我们一天廿四小时,真的一点空都没有吗?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满了脑子里,那里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至宝,没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闲时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这里。能受用的人,就是一点一滴也当作宝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听多了,反而变成‘所知障’。本则故事意义就在这里。

  编辑本段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品爽,返为其患。

  编辑本段注释

  昔;以前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更:改变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文中返为其患的反是通假字,同返,反而的意思。 复:再 所以:……的原因 食:食物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更:改变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复:再 所以:……的原因 惟:最终 怪;奇怪 爽:败坏

  编辑本段译文

  简易版: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菜。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十分愚笨,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具体版: 从前,有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这些菜加了盐之后,味道十分鲜美。于是,愚人在私下里暗自琢磨:“这些菜在没放盐时,淡而无味;后来只是因为加了一点点盐,就变得这么可口耐嚼。如果我能多吃些盐,那味道不就会更好了吗?” 于是,这个愚蠢的人在回到家里以后,就什么东西也不吃,一天到晚总是空着肚子拼命地吃盐。这样一来,他不仅没能吃出鲜美的味道,反而把正常的味口也吃败坏了。美味的盐最终竟成了他的祸害。
愚公移山的注释
1个回答2023-12-03 17:56

愚公移山的注释如下:

1、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3、方:指面积。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2、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7、且:副词,将近。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10、塞sè:阻塞。11、迂yū:曲折、绕远。

3、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愚公移山的论述

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以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居住在一个被两座大山所阻挡的小村庄里。

2、由于大山的存在,村子的交通变得极为不便,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愚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困扰,他坚信只要自己和村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将挡在村子前面的两座大山移开。

3、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愚公号召全村人一起参与到移山工程中来。他们每天挖土、搬石头、修建道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没有放弃过。在这个过程中,愚公不仅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还展现了他出色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愚公移山的注释
1个回答2023-12-01 03:12
愚公移山的意思就是并不是这个人很傻而是愚公这个人很为人民。他自己开始就开始鱼山了,然后他的祖祖代代都在和余工一起把。终于有一天搬完了老天很感谢余工又让余工复活。
愚公移山的注释
1个回答2023-12-04 05:01

【注释】:

1、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2、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3、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4、方:指面积。

5、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6、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7、河阳:黄河北岸。

8、且:副词,将近。

9、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10、惩(ché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1、塞(sè):阻塞。

12、迂(yū):曲折、绕远。

13、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4、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5、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6、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7、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8、献疑:提出疑问。


愚人食盐原文及注释
1个回答2023-11-11 12:39

愚人食盐原文及注释的回答如下:

《愚人食盐》是出自唐代文人刘禹锡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如下: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如下:

食盐:

盐在古代是珍贵之物,一般都是作为贡品供奉给朝廷。因此,盐在古代是十分贵重的。主人与食:这里指的是主人提供的食物。嫌淡无味:愚人嫌弃食物过于清淡,没有味道。

更为益盐:

为了增加食物的味道,主人加了一些盐。既得盐美:加了盐之后,食物变得美味可口。缘有盐故:因为加了一些盐的缘故。少有尚尔:即使只有一点点盐,也能带来美味的感觉。况复多也:更何况加更多的盐呢?

便空食盐:

愚人直接吃盐,以为这样就能享受到美味。食已口爽:吃完盐后,愚人感到口舌生涩,失去了味觉。反为其患:这就是愚人的愚蠢之处,他因为过量食用盐而失去了味觉,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和麻烦。

拓展知识:

这个寓言故事是刘禹锡用来告诫人们要懂得取舍、适度,不要贪图一时之快而毁掉自己的身体或事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适度地处理问题,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而毁掉长远的利益。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处理问题时,我们也要善于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贪心愚人只看到盐带来的味觉享受,却未意识到过量食盐会损害健康。做人做事,应有度有识,切勿被眼前小利所迷惑,要有远见及承受后果的勇气。

伯牙鼓琴原文及注释
1个回答2024-03-07 13:25

伯牙鼓琴原文及注释如下: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1、鼓:弹奏。

2、曰:说。

3、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4、善:好。

5、哉:语气词,表示感叹。高。

6、乎:语气词,相当于“啊”。一会儿,不久。

7、终身:一生,一辈子。

《伯牙鼓琴》的译文和创作背景

《伯牙鼓琴》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创作背景:

《伯牙鼓琴》节选自《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人俞伯牙和锺子期,虽然社会地位悬殊,但却因琴曲相识相知的故事。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称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
1个回答2024-02-08 20:19

伯牙鼓琴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鼓:弹奏。

3、听:倾听。

4、绝:断绝。

5、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6、曰:说。

7、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峨峨:高。

9、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10、若:像……一样。

11、洋洋:广大。

12、念:心里所想的。

13、必:一定,必定。

14、之:他。

15、谓:认为,以为。

16、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7、乃:就。

18、复:再,又。

19、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20、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21、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