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快板爷爷

绍兴名人的绍兴师爷
1个回答2024-01-31 15:55

汪辉祖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归庐,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人。生于雍正八年十二月十四日(1730年1月21日),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三月二十四日。乾隆三十三年举于乡,四十年成进士。早岁游幕,后知湖南永州府宁远县。著有《元史本证》、《二十四史同姓名录》、《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等。事具阮元《揅经室集二集》卷三《循吏汪辉祖传》及瞿兑之《汪辉祖传述》。邬思道 邬思道,一名斯道,字王露,清代绍兴人。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河南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入幕。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载,邬思道为田文镜写密褶参隆科多而“宠遇日隆”。后来田、邬二人以事龃龉,邬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田又重金聘回邬思道。雍正帝也曾在给田文镜奏折写“朕安好,邬先生安否?”

绍兴师爷捕头现场示范打板子精髓是第几集?
1个回答2024-05-06 07:25
绍兴师爷捕头现场示范打板子精髓是第几集
答:绍兴师爷捕头现场示范打板子精髓是第三十四集。
绍兴师爷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2-20 04:03
绍兴师爷:1.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绍兴籍人较多,故称。后引申为谋士的代称,有时含贬义。

  做官靠乡谊,当幕友(师爷)、书吏(胥吏、书办)也少不了乡谊,一些地区的幕友、书吏还以乡谊为纽带结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帮。如淮军幕府中虽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鸿章曾说:“吾庐英俊,多从游者。”从游者即游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钱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绍兴、湖州两地人,两地幕友各成一帮,各树党援,各自为本帮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门中的幕友系何帮之人,则何帮中人得馆较易。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著名的“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数量极多。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chì)万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文明小史》曾说到绍兴师爷在衙门中的情况:“原来那绍兴府人有一种世袭的产业,叫做作幕。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曰“绍兴籍胥帮”。

  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到明代的情况云:“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xuān)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旧况。
绍兴师爷
1个回答2024-02-19 18:07
就是师爷嘛。

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绍兴籍人比较多,(也就是清代的时候,绍兴很多“知识分子”外出到各地衙门当师爷)所以就有可绍兴师爷的说法。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

另一方面,也和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时利用职权引用很多绍兴籍书吏有关。

到了后来,绍兴师爷又引申成了谋士的代称。

现在很多时候绍兴师爷被赋予一种贬义,但其实这并不是它的本义。就像有时候人们说到律师也会有一种强词夺理,为虎作伥的感觉一样。
绍兴师爷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14 10:05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绍兴师爷”称除了指绍兴籍师爷以外,又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相当于现在的顾问或者是律师。职业而已,不能说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

什么是绍兴师爷
1个回答2024-02-12 03:25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著名的“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数量极多。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chì)万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文明小史》曾说到绍兴师爷在衙门中的情况:“原来那绍兴府人有一种世袭的产业,叫做作幕。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曰“绍兴籍胥帮”。

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到明代的情况云:“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xuān)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旧况。
绍兴师爷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09 19:59

《绍兴师爷》由张子恩执导,陈道明、方子哥主演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一名衙门师爷的故事。

绍兴师爷分集剧情
1个回答2024-03-02 20:06
找找看,大把的,很简单。
张艺兴爷爷是干什么的
1个回答2024-03-03 21:28
如果真的喜欢他的话,不用什么都知道,张艺兴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人曝光吧,我们好好爱张艺兴就够了。
电影《铁板烧》里面的爷爷是谁演的
1个回答2024-03-04 16:36
Frances Yip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