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Lai
徕
徕
lài
<动>
慰劳 [send one’s best wishes to]。如:徕远(招抚边远地区黎民)
通“勑”。劝勉 [advise and encourage]
于是高祖引[刘孝]孙、[张胄玄]等,亲自劳徕。——《隋书·律历志中》
另见lái
唐徕渠又名唐渠,建于唐武则天年间,后经各代整修,渠口开在青铜峡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全长322公里,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田90万亩,唐徕渠又名唐渠 渠口开在青铜峡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全长322公里 最宽处30多米 最窄处5米 平均宽度24米,居银川平原十四条大渠之首。由宁夏水利厅下属的唐徕渠管理处负责管理。
一定要去道歉,不要碍于面子,其实吵架了女生是最希望得到男生的道歉的。
要情真意切,如果有可能最好当面跟她道歉,会显得比较正式。
如果不合适就在网上跟他说,或是给他发短信,最好别打电话,因为有些话在电话里是不好说出来的。
给他发去一大条信息,一定要长,但不要反反复复重复一句话。
表达的大意就是“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气你了,以后一定会谅解你,我知道你学习忙,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不要辩解,也不要说什么你也有错,即使你认为他也有错,但是如果你想挽回,最好还是真心道歉。
然后可以买个小礼物哄哄她,不用太贵,表达心意就好。你自己做的最好。
如果你说的气话实在很过分,即使这样她还是不理你的话,也不要气馁,明天再跟他道歉,给他时间他一定会原谅你的。但不要死缠烂打,他不原谅你就一直缠着他。要表达对他的关切但也不要一直磨他。女生很讨厌墨迹的男人。
如果他原谅了你,那么就皆大欢喜了!到时候别忘了给我金币哦!看在我打了这么多字的份上。
初唐受南朝文风影响较大,隋唐之际的王绩善写陶然自乐的田园生活诗,风格清新朴素,为盛唐田园诗的先驱人物,代表作为《野望》。唐太宗及其大臣们的文学主张比较务实,反对浮华,但在创作中绮丽之风与通脱朴实并存。
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即所谓“上官体”风格婉媚,但声律严整。《全唐诗》现存上官仪诗20首。其中12首为应制、宴游、酬答之作,这类诗多是逢场应景,点缀升平的寻乐轻歌;4首为挽歌;只有《春日》、《入朝洛堤步月》、《咏画障》和《王昭君》为有感而作之诗。另外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所载,上官仪在总结齐梁时期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和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的“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之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六对” 之说,(“八对”,其孙女上官婉儿)并把对偶的技巧运用于诗歌创作。如《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早春桂林殿应诏》用了多种对偶形式,对唐代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善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从声律上看,“对时行宫庭中应制、应诏诗的优劣衡定,和以后以诗取士的评定标准,定了一个具体的尺度”。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他们反对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杨工于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闻一多充分肯定了“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首先,他指出了“四杰”的诗歌创作把唐诗从宫庭、台阁引向市井、江山和塞漠,增加了新的题材,扩大了创作的范围。其次,他从诗歌形式的演变入手,把“四杰”分成王杨和卢骆两派,指出王杨的使命主要是建设五律,与沈、宋一脉相承(一在内容、一在形式);卢骆的使命主要是用新式的宫体诗破坏旧式的宫体诗,对刘、张及后代长篇歌行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从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形式演变着眼,这大致上是符合“四杰”的创作实际的。 “沈宋”(即沈铨期、宋之问,皆为宫廷诗人)和杜审言对唐代近体诗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两方面的重要贡献:把“四声”二元化和将平仄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他们把齐梁“永明体”和初唐“上官体”的声韵技术和对偶技巧完善地结合起来,由词义的对偶扩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对偶,既注意平仄的协调,有符合粘连对仗的规则,为唐代律诗创作提供了规范的形式。宋之问、杜审言的五律写得较好,沈佺期的七律写得较好。代表作有沈铨期的《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宋之问的《过大庾岭》、《渡汉江》。某些非应制诗成就较高。另外刘希夷《代白头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七言歌行的成熟有积极意义。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在诗体发展史上给以充分的肯定。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五言自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其实,不仅五律,七律、排律到了沈宋手里,皆有法度可寻。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理论及实践都有重要贡献的最为杰出的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推尊风雅,重视比兴,开一代新风。其诗作内容充实,风格沉着雄健,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三十八首等。其文章也有特色,对散文创作的革新也有开创之功。作为唐代诗文革新的先驱,杜甫、韩愈等都对他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