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训庭支温雅小说

爱新觉罗·溥静的家庭
1个回答2024-02-17 05:17

爱新觉罗·溥静曾有两个儿子:长子毓常生于同治六年五月,八年十一月不满3岁时夭折;次子毓善(号子良)生于光绪十八年十月,嫡福晋佟佳氏。

黄香温席和过庭之训哪个成语指父亲的教诲
1个回答2024-01-20 17:47

是“过庭之训”。

“过庭之训”是指孔子在自家庭院教训儿子孔鲤,后用来泛指父亲对子女的教诲,也叫作“庭训”。

“黄香温席”是黄香侍奉父亲的故事,反映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细致、纯真的孝心,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

1、过庭之训的由来:这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

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

原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2、黄香温席备首的由来: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龄正当九岁就知道孝顺长辈的道理。每次当炎则悔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仿盯数,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原文: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温席和过庭之训哪个指父亲的教诲
1个回答2024-02-09 02:49

过庭之训是指父亲的教诲

一、解释

过庭之训是指孔子在自家庭院教训儿子孔鲤,后用来泛指父亲对子女的教诲,也叫作“庭训”。

黄香温席是黄香侍奉父亲的故事,反映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细致、纯真的孝心,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

二、过庭之训成语出处

《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拓展资料:

一、黄香温席的故事

1,原文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纳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日“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2.启示

黄香侍奉父亲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纯真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关心他们。要知道,他们把我们照料成大人时有多么辛苦。

二、过庭之训的故事

1、原文·出处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译文·故事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不学礼就不懂得靠什么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温儒尔雅还是温文尔雅
1个回答2024-02-17 02:28
是温文尔雅。没有温儒尔雅这个词
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温温而雅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7-19 12:35
应该是“温文尔雅”不是温温尔雅。
温文尔雅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ēn wén ěr yǎ,意思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解释
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温儒尔雅还是温文尔雅
1个回答2022-07-16 01:08
是温文尔雅。没有温儒尔雅这个词
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过庭之训的意思
3个回答2023-12-11 18:28

过庭之训(guò tíng zhī xùn)用以指父亲的教诲。出于《论语·季氏》。

先秦 孔子《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译文:“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了《诗》。”

扩展资料

过庭之训 近义词:

言传身教,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chuán shēn jiào,意思是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出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南北朝 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解释:用自身行动教育人,别人就服从;用语言来教育人,别人就会争辩是非。指身教重于言教。

过庭之训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14 16:23

过庭之训的意思是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过庭之训,汉语成语,拼音是guò tíng zhī xùn。成语出处:《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过庭之训的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父亲的教诲。过庭之训的常用程度:一般成语。过庭之训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过庭之训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过庭之训的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过庭之训造句:

1、仆世承门之业,受过庭之训,是以得接冠带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见《晋书·夏侯湛传》。

2、成语徙宅之贤源于唐·白居易《制诏·与严砺诏》:“秩贵冬官,以表过庭之训;封荣石去往新化县文田镇大田中学的时候,归尘大哥哥给佳翌和晨羲讲解了“皮笑肉不笑”的典故。

3、新平县第一中学的严祥嘉听丹尼尔学院的姬拉说,应用词语“过庭之训”造句十分劳神。

4、老臣过庭之训,多谢古贤,折笄之杖,有愧前达。(南朝·陈·徐陵《谢儿报坐事付治中启》)。

过庭之训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5 09:55

过庭之训(guò tíng zhī xùn)用以指父亲的教诲。出于《论语·季氏》。

先秦 孔子《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译文:“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了《诗》。”

扩展资料

过庭之训 近义词:

言传身教,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chuán shēn jiào,意思是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出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南北朝 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解释:用自身行动教育人,别人就服从;用语言来教育人,别人就会争辩是非。指身教重于言教。

过庭之训是谁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3 01:55

过庭之训是孔子的典故。

过庭之训:本来指的是孔丘教训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故事。后指父亲或老师的教导。

[原文·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季氏》

典故:孔鲤是孔子的儿子,生他时,鲁哀公特地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他取名孔鲤,字神答伯鱼。陈亢对孔鲤有所羡慕,毕竟他是老师的儿子,于是便侧面向孔鲤打听老师是否对他会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孔鲤便向他讲了自己两次在过庭时父亲向他问话的情况,一次是关于学《诗》的,一次是关于学“礼”的。在孔鲤看来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陈亢没有失望,觉得是“问一得三”。

孔子这段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被称为“过庭之训”、“诗礼之训”。孔子后代则称为“祖训亏乎”,并自称“诗礼传家”。后世于是便称父教为“过庭之训”、“庭销瞎悉训”,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

典故运用举例——《旧唐书·刘赞传》:“赞久为廉察,厚敛殖货,务贡奉以希恩。子弟皆亏庭训,虽童年稚齿,便能侮易骄人,人士鄙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