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六级作文论点怎么提

六国论论证思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8 05:48

思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开篇承题,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思路。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有力地突出中心论点的同时,又满足了文采方面的要求。

继而对论点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释,并以此总领全文。作者将六国的灭亡归为两类,一类是“赂秦”直接导致的灭亡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类是“赂秦”间接导致的灭亡一“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又以“故曰‘弊在赂秦也’”加以总结和点扣,一遍遍地强化中心论点。

内容分析:

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

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

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六国论论证方法
1个回答2024-02-08 22:54


论证方法有:
1、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2、引论证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对比论证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六部论理诗经打一成语
1个回答2024-01-23 15:36

四书五经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六国论主要说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4-22 21:10
论六国的灭亡的原因
出自六国论的成语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8 05:16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日削月割释义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出处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论语六则
1个回答2025-04-24 08:40
1、子曰:学而时习之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亦乐乎?人知而悦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愉快事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里指志同道合人有志同道合人从远方来起探讨问题种乐趣

人家了解我却怨恨君子风格讲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师矣(《政》)

复习旧知识能够从有新体会或发现样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思则闰;思而学则殆(《政》)

只读书而肯动脑筋思考会感迷惑;只味空想而肯读书会有疑惑

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也讲学习方法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知之知知知也(《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正确认识事物道理吧()知道知道知道知道聪明智能

段说对待事物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耻下问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叫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向自己人请教耻因此用‘文’做谥号

里借回答于贡问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厌诲人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心里)默默地记住学习所得东西学习而又自满教人又倦怠(三样)对我来说有呀?

则孔子自述讲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东西默默地记心里断积累知识学而厌讲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感满足诲人倦讲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生都样做所说:对我来说有呀?表现了孔子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人起走路其定有人当我老师应当选择们优点去学习对们缺点要注意改正

里说只要虚心求教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好之者好之者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人喜爱人喜爱人乐人

段主要讲学习三层次只有之乐人才能真正学好



9、子川上曰:逝者斯夫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河边叹道:消逝时光像河水样啊日夜停地流去

讲珍惜宝贵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食终夜寝思无益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吃整夜睡思考问题 (并)没有益处还去学习

段讲躬身实践重要性
论语六则
1个回答2025-05-02 13:50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能。”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心里)默默地记住学习所得的东西,学习而又不自满,教人又不倦怠,(这三样)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六则翻译
1个回答2025-05-20 05:0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新注句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为)之,文也。”

〔传统译注〕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新注〕

何以谓(为)之,文也:做了什么而成名的?。谓,“为”之误。文,成名。

〔新译〕

子贡问说: “孔文子凭什么作为而成名的?”先生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样做而成名的。”

〔题解〕

传统译注认为 “文”是谥号,一是对谥号的误解,一是不了解孔子的“文”是指成名。

关于谥号的兴起,古今说法不同,多从《逸周书·谥法解》,认为起于周初。郭沫若先生认为,“当在春秋中叶以后”(《金文业考谥法之起源》),“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谥法之起源》)。杨伯峻先生批驳郭先生这种结论“缺乏坚强的论证,而且太与古代的文献材料相矛盾”(《论语译注》),举的例子其一就是《论语》中的这句“孔文子何以谓(为)之,文也?”,其二是“托古作伪”的《左传》中的记载。很明显,郭沫若的结论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谥号。在这里,“文也”是指成名。

“谓”是“为”之误,“是以为之”的句式,在《为政篇》第二章也有,“曾是以为孝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任何一个能如此作为的人,怎会不能成名?
六国论原文
1个回答2024-02-07 11:56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急!六国论
1个回答2024-02-11 02:14
1。(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3。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