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师坛经有声书

六祖坛经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4-01-23 04:45

六祖坛经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天竺大雷音寺,佛说六祖坛经。暇满即是佛性,常住本自清凉;

不用求诸佛法,自性本具普贤。诸行因缘生,如梦幻泡影,空观不存,何处可布施?

若见真常相,即见如来性;不立文字教,直指人心印。要得心应心,莫把心往外寻;

一切诸法本自性,除了名言二字。诸法由心而生,心由何处来?

译文:

在天竺大雷音寺,佛讲述了《六祖坛经》。天然的本性就是如来,常住在清凉中;

不需要寻求佛法,自然具有普贤的境界。一切的行为和因缘产生,就像是梦幻泡影,空观不存在,何处能布施?如果看到了真常态,即看到了如来的本性;不需要依附于文字教义,直接指向人的内心印象。

要得到一个内心应和的心,不要把心往外面寻找;一切的诸法都是自然而然的本质,除了名言之外别无他物。一切的诸法都是从内心而生,内心又从何处产生?

佛法在中国的影响:

1、佛教在哲学领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的思想理念强调慈悲、善良、尊重生命,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思想还对儒家和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和道家思想在佛教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

2、佛教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化,例如佛教故事、佛教音乐、佛教画等等,都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侣,这些佛教文化机构成为了传播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佛教的经典和文化艺术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祖坛经谁讲得最好
1个回答2024-03-16 18:05
别人讲的是别人的,末学认为自己悟到的最好。
《六祖坛经》讲记(3)
1个回答2024-03-03 17:36
六祖坛经讲记(3)演培法师

行由品第一

自述身世

 

  六祖现在正式说出自己的身世,但是说得非常老实,并未夸耀自己出生,曾有什么特别异征。现按文说:先叫一声“善知识”!然后说:请你们“且听”我“惠能行由得法事意”。前虽将宗要指出,但大师出生以及求道学道经过未曾透露,现特将自己身世告诉大家。“惠能”说:我的“严父,本”来籍“贯”,是在河北“范阳”,就是现在北平大兴、宛平一带,且曾在此做过官员。他的名字,叫做行瑫。到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即公元六一八至六二六年,不知由于什么事情,被贬到岭南新州(现在广东省肇庆府新兴县),一家人从中原北方移居到南方,不但路途遥远,语言亦有困难。所以说:“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左降,古代政府制度,对于官员降迁,叫做左降或左迁。我是唐贞观十二年(六三八)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出生于岭南。但我“此身”非常“不幸”,出生后三岁,严“父又早”死“亡”于岭南新州,葬于自家住处的旁边,我也就做了新州的老百姓。“老母”抚养失去父亲的“孤遗”。孤约幼而无父说,也就是失去父亲的孤儿。因为生活困难,再度“移来南海”,现在改为县治,位于广东省粤海道。新兴县的东南,唐朝以后称新兴郡,现今称作新兴。母亲茹苦含辛的抚养我,仍过着极为“艰辛贫乏”的生活。到我年渐长大,母亲亦渐衰老,为维持母子的生活,我就每天“于市卖柴”。在此前后母子的生活,可说相当的艰苦,正因环境不怎么圆满,才造就成后来的六祖。

  如祖自述身世,可说相当清苦,不但每日生活艰困,读书对他更是无缘,所以向说他不识字,不识字的苦恼和尚,能有这样高度体悟,当是过去培植深厚善根而来,否则,决不可能如下所说闻金刚经,就能“心即开悟”。正因过去种有深厚善根,对佛法已有相当体会,所以现在听到有人诵金刚经,立刻触动过去所种的善根勃发,终成一代祖师。从世俗看,生活艰困的人,除了自暴自弃,受了一番磨练,必会向上向善。是以衡量一个人怎样,不能专著眼于现在,而应想到他过去,是否种有善根。
《六祖坛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1个回答2024-03-20 18:16

《六祖坛经》讲的是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言教。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典籍,也叫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是,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六祖坛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1个回答2024-06-01 18:47

《六祖坛经》讲的是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言教。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典籍,也叫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是,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六祖坛经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11 06:46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1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镇姿”。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脊键”。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2《六祖坛经》御野绝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

老师让写《六祖坛经》的读后感,实在看不懂啊
1个回答2024-03-01 05:42
呵呵你们老师真厉害啊,如果从佛法角度不好理解的话,不如从另外一个侧面来写读后感。比如,六祖大师开悟之后,已经是了不起的人物,但他还是躲在猎人从中度过了十五年,就是为了从实践当中来磨练自己, 将悟到的真理付诸实践,来检验,这样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和放下身段去磨练的精神,不值得现在所有人来学习吗,比那些稍稍懂得一点道理就沾沾自喜自诩高人的强太多了
六祖坛经故事:打坐就是禅吗
1个回答2024-01-21 16:36
禅定嘛,坐只是身体上的一个动作,定在心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无相颂 解析
1个回答2024-03-12 10:38
你好: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修行人能作到心平气和面对世事,那么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闭门坐禅呢?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是一个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个明义之人,就必定会尊老爱幼。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人能作到事事谦让,就必然会使周围的人呈现出尊卑有序、和和睦睦景象,懂得忍辱之道的人,自然会明白隐恶扬善的妙用。 若能钻木取火 淤泥定生红莲 -----只要钻木能取火,淤泥中就能盛开不染的莲花。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善于改过的修行人智慧必定生发,回避内心的过失、毛病那就不是圣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在日常生活中常行、多行饶益他人之事,想要成道非得放弃对世间钱财的贪恋,要作到不着相(可以简单理解为:不是有意识地、从心地、人前卖弄地,而是应该地、必然地、内心不留丝毫痕迹地)布施。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修行人啊,真正智慧、大道只能自己向内心寻找(具体的寻找方法大致便是以上逐句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切不要妄想徒劳地、侥幸地从心外求得,如书本、师傅口中等等地方寻得!即便有所得也只能是所谓“记问之学”,对自己悟道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倘若修行人不能塌实地按照《无相颂》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去亲证、亲修的话,那么书本上所看得的结果;师傅口中所听得的结果;等...,都会成为修行地障碍,因为关闭了他的“悟门”,此正所谓“倒因为果”。 注:菩提,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谁有《名人传》,《威尼斯商人》的练习
1个回答2024-07-19 14:12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作者:罗曼。罗兰 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作品特点:罗曼。罗兰笔下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我国先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比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名人传》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而且在提高人们对历史和伟人的 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梗概:《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精神。

人物介绍:

贝多芬:身材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穿着讲究,目光犀利而且准确。他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却遭受失败,不得不承受感情的煎熬。后来又不幸耳聋,大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的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不屈不饶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他竭力为善,性格激昂,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爱自由胜与一切,追求真理。

米开朗基罗:内心丰富,思想唯美,在艺术上的创造无与伦比。对自己喜欢的艺术工作,他有主见,有计划,有独特的想法。但他的意志却不是英雄似的,他的精神软弱物力,心地胆怯,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只能挣扎而没有勇气和力量反抗。他过于节俭,固执,内心忧郁,孤独,多疑。

托尔斯泰:容貌丑陋,这使他自己都感到伤心绝望,但他绝对真诚可靠,勇于尽责,胸中燃烧着热情之火和爱国之心,为了自己的祖国他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文学上他是一个巨匠,他想法独特、大胆、精力充沛,用不放弃艺术,从没有中断特的艺术创作。托尔斯泰诚实、倔强,是一个有着一颗纯洁的基督徒灵魂的英雄。

屠格涅夫:出生与贵族的他聪明而又有文化教养。思维活跃敏锐,能够即使的把握时代脉搏,但同时思想首当时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有点保守,遇到困难会逃避,对社会斗争感到厌倦。他个人简洁、朴素、细腻,清新,富于抒情味,言语纯净。

故事情节:1、贝多芬写信给友人--阿芒达牧师,信上说了因为自己耳聋,而且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因而觉的自己上过的凄处,由此更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的可怜和自私,他在书信中写到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的不满性格。然而贝多芬的处境同歌德的处境也是大有不同的,他隐忍自己的痛苦,以此来换取人们的欢乐和安慰,给予人们勇气的力量。

托尔斯泰的婚姻生活是不完满的,在这三年时间内,他在生活中体现到:爱情尚在不知不觉间的那些不可磨灭的日子,期待中的神圣情语吐露的那时间,为了“一去不回的幸福”而留泪的时间,还有新婚的得意,爱情的自私,两颗结合的心灵慢慢分解了,远离了,更有对于少妇含有危险性的世俗迷醉。而且为了要把这一切生活的更透彻,便在自己爱人身上做实验。

名著评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是一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个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记载着伟大的天才,在人生 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毕生精力。

读后感: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因此伟人们的生涯往往就是长期地受难,他们的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折磨,然而正是忧患造就了他们的伟大。一个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社会排斥的人,要么 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要么不屈不饶的抗争,这三位伟人正是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