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李青的小说有哪些?

李汉农是谁
1个回答2022-12-26 10:20
这个角色映射一位著名的特工,李克农。
李克农是哪里人
1个回答2023-04-11 01:11
李克农(1899.9.15~1962.2.9),汉族,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
大将李克农的儿女
1个回答2024-02-15 07:57
李克农的子女 李 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出生于1920年(安徽巢湖人,李克农上将次女) 李 力——原中央军委三局正师休干。出生于1925年(李克农上将次子) 李 治——原中办局级领导(李克农上将长子) 李 宁——原中央党校教授,出生于1918年(李克农上将长女) 李 伦——原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将(李克农上将三子)
李克农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2 16:28
酷爱书法,自学书法艺术。作品曾参加甘肃省地震局书法、美术、摄影展获三等奖,参加平凉市工委举办的书法美术展获优秀奖,参加由文化部、中国地震局、广电部、中国美协等六单位的全国地震书法、美术、摄影展被收藏。作品并在陇东报(2003.10.17),中国老年书画摄影艺术全集(第三卷)发表出版。2004年又获《黄山杯》第四届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邀请赛金奖,获《白鹭杯》中国书法大赛铜奖。参加由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举办的大型国际交流活动荣获国际优秀作品奖,2008年获中国科协书画一等奖。
有没有介绍李克农的电视剧
1个回答2024-03-02 12:38
有的,1999年的,19集,可以去视频网站搜一下 !

《李克农》

19集×50′

张晓林

李克农,一位中共党史上传奇、神密的人物。
有没有介绍李克农的电视剧
1个回答2024-03-06 19:56
有的,1999年的,19集,可以去视频网站搜一下 !
《李克农》
19集×50′
张晓林
李克农,一位中共党史上传奇、神密的人物。

李克农是向人?
1个回答2024-03-15 05:46
李克农(1899年9月15日-1962年2月9日),曾用名李震中,安徽巢县烔炀河人。曾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龙潭三杰”之一。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以对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在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供了决策性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2年2月9日,李克农在北京逝世。
农村小说主人公叫李洋的是什么书名
1个回答2023-04-26 21:01
山村生活尽悠闲
李绅悯农三首诗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1 01:47

1、《悯农》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悯农》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悯农》

宋代: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释义: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李绅写悯农的理由
1个回答2024-04-22 11:42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悯农

唐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