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一集论语论学篇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论),相对主义
1个回答2024-01-20 19:31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就如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
相对主义是只强调运动否认静止,没有确定的事物。
中观论,中观论疏,中观论讲记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2022-05-29 22:53
中观论疏是解释中观论的.而中观论讲记是解释中观论疏的.

这就相当于几何中的公理.定理.推论.
佛经相当于公理.公理不需要证明.他是大众公认的.
论相当于定理.定理需要由公理来证明.
疏相当于推论.推论需要由定理来证明.
讲记相当于推论的详细讲解.
没有人可以阻止时间,无论他是谁,无论他干什么写观后感?
1个回答2023-05-21 23:46
观后感也只是对已经发生的。是的,回忆。但仍然阻止不了时间。
入中论和中观论有什么不同
1个回答2023-08-23 07:17
《中观论》即《中论》,是古印度龙树大师所著的关于佛法中的中道问题的论说。《入中论》是古印度中观学派月称大师所著的对龙树《中论》的注释。二书成书时间相隔大概二三百年以上吧。
有什么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15 21:31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她一家人的命运。
  那位登高山的老太太可能压根儿没有听说过“世界观”三个字,因此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受某种世界观的支配。由此可见,世界观人人都有,只是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区分。
自我知觉的理论观点
1个回答2024-02-14 21:12

Bem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认为我们必须借由观察自己的外显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也许有许多研究发现验证此论点,然而书本中的例子(p94宗教行为之研究)却不太具有说服力,因此个人对此自我知觉理论有些许困惑。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度 、情感和内部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认为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直接知道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一样,只能通过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来推测自己的内心状态。这种推测过程和推测别人的内心状态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西方对人性论有何观点?
1个回答2022-10-09 00:40
我只知道是性恶论
为什么我被禁止评论了?
1个回答2023-08-10 23:13
禁止评论的原因有很多,具体的话你可以,了解一下,回答问题评论的具体规则,这样的话就能够知道是因为回答什么问题,或者评论一些什么东西被禁止了,一般不涉及到比较敏感的问题,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被禁评的。
禁止议论用古话怎么说?
1个回答2024-03-17 16:24
根据你选择的英语翻译,我认为禁止议论应该是No Speaking。用古话应该是,禁若寒蝉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9 06:43

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卡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卡德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和以威尔斯为代表的萨尔派。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 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这种语言学科学研究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了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了不满,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