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中事件的评论赏析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春 评论赏析
1个回答2024-04-18 11:34
好诗好诗啊···
论解嘲 的赏析与评论
1个回答2022-11-21 22:31
尴尬是人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自发流露,是人们自以为丑陋的东西被意外暴露而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林语堂先生认为解嘲是一种智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做到!
《西游记》赏析评论
1个回答2023-05-19 12:12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农夫与蛇的赏析评论?
1个回答2024-02-17 18:13

《农夫和蛇》的故事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对恶人千万不要仁慈.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

寓意:讽刺了那些恩将仇报的恶人和帮助恶人的伪善的人.告诫我们要学会辨认是非。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的赏析评论
1个回答2022-08-04 15:21
这是第16首
论孩子的作品赏析
1个回答2024-02-07 06:58

这首诗的题目虽为《论孩子》,具体内容却是论父母之道的。诗人从根本上否定了父母把孩子视为私有物、附属物的观念,指出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他们思想、灵魂的形成。这种思想仍有启发意义。

《古文观止·展禽论祀爰居》译文与赏析
1个回答2023-11-28 14:15

展禽论祀爰居

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鲁语上》

【题解】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祭祀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和兵戎一样的国家大事。它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原是对在社会文化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所做的一种纪念方式。本文记述的是展禽根据传统的祭祀标准,从政治角度批评藏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这不但说明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也表明他为官敢于直谏。

【原文】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36]。展禽[37]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注释】

[36]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氏。

[37]展禽:即柳下惠,名获,字禽鲁大夫。

【译文】

有一只海鸟名叫“爰居”,在鲁国国都东门外已经停留两天了。执政大夫臧文仲命令国都里的百姓前去祭祀它。展禽说:“臧文仲治理政事太越礼了!祭祀,是国家的重大礼节,而这重大的礼节,则是政治成功的基础。所以应当慎重地制定祀典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常法。而现在无故增加祀典,这显然不是治理政事的适宜之法。

【原文】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38],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39],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40],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41],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

【注释】

[38]成命:命名,定名。

[39]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上古时代的首领,高阳氏。

[40]单:同“殚”,竭尽全力。

[41]辑:和睦。

【译文】

“圣明的先王制定祀典的准则:但凡能够施行法令而受到百姓拥护之人,祭祀他;但凡努力王事而以身殉国之人,祭祀他;但凡因功劳卓着而使国家安定之人,祭祀他;但凡能够抵御重大灾害之人,祭祀他;但凡能够抵御重大祸患之人,祭祀他。不是这一类的,不在祀典之内。从前神农氏拥有天下,他的后代名叫柱,柱能种植各种谷物和菜蔬。后来夏朝兴起,周的始祖弃继承了柱的事业,所以人们把他当做谷神祭祀他。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后代名叫后土,后土能够治理九州的土地,所以人们把他当做土神祭祀他。黄帝能够给各种事物命名,并能教化百姓使之共享财产;颛顼能够继承并光大黄帝的事业;帝喾能够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而制定历法,使百姓安定;尧能够公平实施刑法,使百姓有法可依;舜能够勤政爱民,以致身死苍梧之野;鲧因治理洪水而被处死;禹能以德行接替鲧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契任司徒而使百姓和睦相处;冥为政勤勉而死于水中;汤从宽治理百姓并替他们除掉暴君夏桀;后稷致力于农事而死在山间;文王以文德昭着;武王伐纣为民除害。

【原文】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42],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43],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注释】

[42]禘:古代天子祭祀祖先的大典。祖:祭祀开国的祖先。

[43]帅:遵循的意思。

【译文】

所以,有虞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尧而宗祭舜;夏后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鲧而宗祭禹;商朝人禘祭帝喾而祖祭契,郊祭冥而宗祭汤;周朝人禘祭帝喾而郊祭后稷,祖祭文王而宗祭武王。幕能够遵循颛顼的规矩,有虞氏便为他举行报恩祭;季杼能够遵循夏禹的规矩,夏后氏便为他举行报恩祭;上甲微能够遵循殷契的规矩,商朝人便为他举行报恩祭,高圉、太王能够遵循后稷的规矩,周朝人便为他们举行报恩祭。禘、郊、祖、宗、报,这五种祭祀,就是国家的祭祀大典。加上土神、谷神、山川之神,都是对百姓有功德的;还有那些前代有智慧和有美德的人,都是百姓学习的榜样;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百姓所仰望的;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都是万物赖以生长繁殖的;九州的大山川泽,都是赖以出产财富的。除此之外,则不在国家的祀典之内。现在,一只海鸟飞来,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就去祭祀它,甚至将其列为国家的大典,这确实很难被认为是仁爱和智慧了。仁者善于评价功劳,智者善于处理事物。海鸟对于民众毫无功绩而去祭祀它,算不上是仁;不知道祭祀的制度却又不请教他人,算不上是智。现在这一带海上恐怕要发生灾害了吧?那些大海上的鸟兽,总是预先知道并躲避即将到来的灾害的。”

【原文】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44]。

【注释】

[44]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译文】

这一年,海上常起暴风,冬天也很暖和。臧文仲听了展禽的话说:“确实是我的错啊!展先生的话,不可不牢记啊!”并让属下把他的话写了三份存留起来。

【评析】

本文开篇即言鲁国都城东门外一只名叫“爰居”的海鸟停留两天不走,因此执政大夫臧文仲便命人前去祭祀,进而引起展禽的一番议论。

展禽开门见山,以祭祀乃国之大典为由,驳斥了臧文仲的轻率。接着详细讲述了圣人的祭祀之礼。首先指出祭祀的标准:祭祀是当时国家的大事,只有为人民建立了功劳的人以及有益于人民的事物,大家才把它当做神来祭祀,在此之外的均不能被祭祀。

之后,展禽又进一步说明人们祭祀社稷山川之神、前哲令德之人、天之三辰、地之五行以及九州名山川则的原因,这就更加反衬出海鸟“爰居”的无功、无德,继而驳斥了祭祀海鸟的不正确和不明智之举。他历数能够被人祭祀的远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民对他的仰慕和感激之情,详细介绍了国家祭祀的标准和礼仪,对这一主题做了很好的说明。

最后,臧文仲听到展禽的一番言论后,不仅承认自己的过错,还命人将展禽之言记录下来,显示了臧文仲的宽大胸襟。

《古文观止·展禽论祀爰居》译文与赏析
1个回答2024-01-11 01:56

展禽论祀爰居

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鲁语上》

【题解】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祭祀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和兵戎一样的国家大事。它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原是对在社会文化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所做的一种纪念方式。本文记述的是展禽根据传统的祭祀标准,从政治角度批评藏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这不但说明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也表明他为官敢于直谏。

【原文】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36]。展禽[37]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注释】

[36]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氏。

[37]展禽:即柳下惠,名获,字禽鲁大夫。

【译文】

有一只海鸟名叫“爰居”,在鲁国国都东门外已经停留两天了。执政大夫臧文仲命令国都里的百姓前去祭祀它。展禽说:“臧文仲治理政事太越礼了!祭祀,是国家的重大礼节,而这重大的礼节,则是政治成功的基础。所以应当慎重地制定祀典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常法。而现在无故增加祀典,这显然不是治理政事的适宜之法。

【原文】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38],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39],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40],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41],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

【注释】

[38]成命:命名,定名。

[39]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上古时代的首领,高阳氏。

[40]单:同“殚”,竭尽全力。

[41]辑:和睦。

【译文】

“圣明的先王制定祀典的准则:但凡能够施行法令而受到百姓拥护之人,祭祀他;但凡努力王事而以身殉国之人,祭祀他;但凡因功劳卓着而使国家安定之人,祭祀他;但凡能够抵御重大灾害之人,祭祀他;但凡能够抵御重大祸患之人,祭祀他。不是这一类的,不在祀典之内。从前神农氏拥有天下,他的后代名叫柱,柱能种植各种谷物和菜蔬。后来夏朝兴起,周的始祖弃继承了柱的事业,所以人们把他当做谷神祭祀他。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后代名叫后土,后土能够治理九州的土地,所以人们把他当做土神祭祀他。黄帝能够给各种事物命名,并能教化百姓使之共享财产;颛顼能够继承并光大黄帝的事业;帝喾能够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而制定历法,使百姓安定;尧能够公平实施刑法,使百姓有法可依;舜能够勤政爱民,以致身死苍梧之野;鲧因治理洪水而被处死;禹能以德行接替鲧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契任司徒而使百姓和睦相处;冥为政勤勉而死于水中;汤从宽治理百姓并替他们除掉暴君夏桀;后稷致力于农事而死在山间;文王以文德昭着;武王伐纣为民除害。

【原文】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42],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43],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注释】

[42]禘:古代天子祭祀祖先的大典。祖:祭祀开国的祖先。

[43]帅:遵循的意思。

【译文】

所以,有虞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尧而宗祭舜;夏后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鲧而宗祭禹;商朝人禘祭帝喾而祖祭契,郊祭冥而宗祭汤;周朝人禘祭帝喾而郊祭后稷,祖祭文王而宗祭武王。幕能够遵循颛顼的规矩,有虞氏便为他举行报恩祭;季杼能够遵循夏禹的规矩,夏后氏便为他举行报恩祭;上甲微能够遵循殷契的规矩,商朝人便为他举行报恩祭,高圉、太王能够遵循后稷的规矩,周朝人便为他们举行报恩祭。禘、郊、祖、宗、报,这五种祭祀,就是国家的祭祀大典。加上土神、谷神、山川之神,都是对百姓有功德的;还有那些前代有智慧和有美德的人,都是百姓学习的榜样;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百姓所仰望的;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都是万物赖以生长繁殖的;九州的大山川泽,都是赖以出产财富的。除此之外,则不在国家的祀典之内。现在,一只海鸟飞来,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就去祭祀它,甚至将其列为国家的大典,这确实很难被认为是仁爱和智慧了。仁者善于评价功劳,智者善于处理事物。海鸟对于民众毫无功绩而去祭祀它,算不上是仁;不知道祭祀的制度却又不请教他人,算不上是智。现在这一带海上恐怕要发生灾害了吧?那些大海上的鸟兽,总是预先知道并躲避即将到来的灾害的。”

【原文】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44]。

【注释】

[44]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译文】

这一年,海上常起暴风,冬天也很暖和。臧文仲听了展禽的话说:“确实是我的错啊!展先生的话,不可不牢记啊!”并让属下把他的话写了三份存留起来。

【评析】

本文开篇即言鲁国都城东门外一只名叫“爰居”的海鸟停留两天不走,因此执政大夫臧文仲便命人前去祭祀,进而引起展禽的一番议论。

展禽开门见山,以祭祀乃国之大典为由,驳斥了臧文仲的轻率。接着详细讲述了圣人的祭祀之礼。首先指出祭祀的标准:祭祀是当时国家的大事,只有为人民建立了功劳的人以及有益于人民的事物,大家才把它当做神来祭祀,在此之外的均不能被祭祀。

之后,展禽又进一步说明人们祭祀社稷山川之神、前哲令德之人、天之三辰、地之五行以及九州名山川则的原因,这就更加反衬出海鸟“爰居”的无功、无德,继而驳斥了祭祀海鸟的不正确和不明智之举。他历数能够被人祭祀的远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民对他的仰慕和感激之情,详细介绍了国家祭祀的标准和礼仪,对这一主题做了很好的说明。

最后,臧文仲听到展禽的一番言论后,不仅承认自己的过错,还命人将展禽之言记录下来,显示了臧文仲的宽大胸襟。

天空之城动漫赏析简评
1个回答2024-01-28 08:42
事实上《天空之城》就是这样一部既娱乐大众又具有深刻内涵的动画电影,那些离不开泥土的守护机器人造型可以放在任何现代艺术馆的展厅也毫不逊色,同时影片也融入了许多让人非常乐于接受的元素,鲜明的人物性格、明快的色彩、毫不艰涩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剧情、优美的音乐、幽默感、伤感……最重要的,是对天空那种不可思议却又亲切自然的幻想,最不同的是爱和创造力,当然不是好来坞式的爱情,这部电影毫不例外的把爱提升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自然、和平的主题中包含着内向纯真的爱情。
《天空之城》的背景是建立在喧嚣的空想工业社会,对于海盗婆婆一家人来说,贪婪这个词汇是和她们的率直可爱一样理所当然的成为天性的一部分,而矿山里的男孩帕索,他习惯了现有的生活方式,他所希望的是对于未知的世界的向往和探索,可当他遇到希达时,当他们来到向往中的天空之城时,当他们看到守护机器人轻轻拿开飞行器去保护压在下面的鸟巢时,他们终于明白应该去向往的是大自然和生命,故事的结局暗示出寓言般的主题,也许人类最终会被他们为权利和无尽的贪婪而缔造的完美的科学社会所毁灭,而不灭的永远是生命本身,就像天空之城勒普泰最后成为巨大的生命之树,而不管是飞行石或是机器人或是其它事物,它们的作用,往往取决于人的邪恶或善良,这颗飞行石,将永远属于拥有真爱的人。天空之城中人对人无条件的信任和人们不求回报的付出造就了天空之城中世界的纯净和美好......同样的,当社会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辜负他人的信任被视为可以理解的行为,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得不靠法律和合同等强制力来维系,人和人的关系会因为利益的冲突而破裂是,纯真就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就只能一边观赏着没有太多物质需要的孩童那幼稚的纯真,感慨着纯真的美好,另一面为了在社会中维护自己可怜的利益而和纯真背道而驰...
论语十二章赏析
1个回答2024-04-26 18:08
这里就《论语》开篇第一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这段话解释为:如果能够做到经常回归总结所学过的东西,岂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如果有志向相同、志趣相投的人自远方而来,难道不应当以乐礼相待吗!如果能够做到不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而不高兴,那不是很具有君子风范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句话不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叙述,而是对于希望的假设。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们都能够学而时习之,甚至还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去温故知新。当然,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学习对于常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啦!

纵观孔子一生,他应当不是一个追求平静生活的人。他带着一帮拥趸们跑了不少地方,并不是被迫的,还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没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边跑,在家里呆久了多少会觉得生活缺乏生气,如果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那个高兴劲儿当然就不用说了。因此孔子对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我这样的解释,而将后边的“不亦乐乎”的“乐”字理解错了,这里的“乐”是指乐礼,不是说心情快乐,那个时候“乐”字没有直接表达快乐的意思,这层意思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朋”现在常常被解释为朋友,其实是不合适的。古人的朋和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说的友有我们现在的朋友的意思,是亲人之外的情感关系的人,可以说是亚亲人或者准亲人。但朋不是,朋是指同类之人,或者说得好听点是志同道合的人,同情感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对于朋需要以礼相待,对于远方来朋当然更得这样,也就应当有乐了。但是友是接近亲人的人,自然不需要以礼相待,否则倒反而外道了。后边提到的原壤同孔子就是友而不是朋,所以两人见面不讲究任何礼节,说话直来直去,甚至动手动脚,但是谁也不会计较(详见【14.43】)。当然了,朋很多最终都发展成友,而友中也常常发现有朋,因此我们最终就将朋友混为一谈了。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很有才学、才干,却没有被社会发现、没有被领导看重,心里一般都会很委屈、憋闷,感觉怀才不遇,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消极表现。古往今来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可以说太多了。如果不因为怀才不遇而不高兴,一直泰然处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不是有乐观的态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这样极大的胸襟和气度,也一定能够表现出极好的风度。而具有这样极大胸襟和气度,表现出这样极好风度的人,在孔子看来当然是已经达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孔子的教育一直是着力于培养君子的,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君子。继续把《论语》读下去,你就会感觉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