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桥村的历史沿革

2024-05-05 08:40

1个回答

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兄弟彭城王刘交后裔刘元
武始建。相传彭城王刘交第五十三代刘用谋,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后被敕封镇守岳州。
洪武十一年以病告休,在其子刘元武的陪同下返乡江西瑞州,途经咸宁时不幸卒于白沙。
刘元武在此落居创业,繁衍生息,如今刘家桥及周边有9000多刘氏后裔。
刘家后代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陆续建了老屋、下厂、上新屋和下新屋等四处古民居,建筑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通过一座廊桥和一座独木桥(后改为石板桥),将四处民居连成一个整体。刘家桥古民居采用特点鲜明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屋内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廊道相通,迂回曲折;屋外,青砖到檐,青瓦盖顶,垛墙叙伸。整个建筑群门庭严谨,屋宇绵亘,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相关问答
刘桥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1 08:53
1957年称镇修乡,1958年改星光公社,1959年更名刘桥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32.8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凤仙、王家湾、燕港、王东桥、慎修、南刘桥、测震、闻桥北、刘西、唐桥、...
全文
刘桥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1 22:23
1957年称镇修乡,1958年改星光公社,1959年更名刘桥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32.8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凤仙、王家湾、燕港、王东桥、慎修、南刘桥、测震、闻桥北、刘西、唐桥、...
全文
刘家庄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4 02:52
据1993年出版的《任丘县志》,任丘城建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遗址在今辛中驿镇刘庄村北。北齐年间(550-577)置任丘县,所置在此。该城为方形,占地千亩左右。城墙皆素土夯筑。墙基宽约30米,高6米...
全文
桥溪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1-03 18:44
明万历年间,源自客家中转站——福建宁化石壁村的朱陈两姓人家,筚路蓝缕,辗转搬迁,先后来到桥溪村繁衍生殖,400多年的宁静乡村生活,营造出如今远离喧嚣的这一方绿洲;而不甘寂寞的游子们走出山村,打拼了一...
全文
平桥区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15 09:44
平桥区(原信阳县),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平桥区的建制历史悠久。它的前身信阳县有2600多年历史。 西周,宣王将信阳地增封申伯,称南申国。 春秋,楚灭南申国,信阳属楚冥...
全文
路桥区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1 15:49
先秦 先秦时,路桥地属瓯越。战国末,越为楚所并,乃属楚。秦始皇25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路桥亦在其中。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l10年),东越国除,...
全文
东海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8 13:09
清朝年间,东海村大部分属华亭县云间乡十二宝漕三图,西南一部分属十一保漕二十三图。民国时期先后属漕泾乡、漕泾镇姿拿好南厍乡。解放前夕属浦南区漕泾镇。建国初期为南厍、张家厍、王家、新团、镇南五村及仓头村...
全文
东头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0 03:32
东头村以驻地自然村得名。明、清统于三十五都。民国分为东前保和东后保。1949年解放初合并为东头乡,1958年成立东头大队,1984年改成东头村委会。
东门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2 19:27
东门村是始祖从泉州东门(一说泉州金鱼巷)迁入繁衍,遂以源地命名为“东门”。在元、明、清隶属南安十四都,民国年间为东门保,解放初为莲坑乡,1958年为东星大队,1980年因与官桥公尺蠢社东星大队重名...
全文
东张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7 01:41
西张,东张激告,南张村原为一村,名张村.清光搭铅桥绪三年大旱,绝大多数人饿死逃走,张姓绝迹,知猛后来仪姓人来此,住在东巷的叫东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