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人争,则大争。什么意思?

2024-03-15 09:41

最好带些生活上的解释.
1个回答
谦虚忍让、柔以待人 五、谦虚忍让、柔以待人 好强争胜,表面上看起来是益与福,其实却是损与祸;谦虚忍让,表面上看起来是损与祸,其实却是益与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谦虚忍让,柔“待人。“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说得太妙了。“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矜奋侵睦者,毁塞之险途也”。这要求在个人的修养方面要“内勤已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 一个人有善行,若自夸则会被人小看,因此不要自夸自大;一个人有才能,若自已显耀会使人生厌,因此不要自我显耀。 君子谦让,萁举止不敢逾越礼仪的准则,其志向不敢凌驾法度以外的轨道,对内勤奋来求自济,对外则谦让来展现敬惧。因此怨恨与灾难不会找上门,而能长保荣耀与福泽。譬如舜因有谦让之德.而能名扬四海;汤札贤下士,其圣敬之德乃日益精进。 少人争胜,常会自夸自己的才能和功荣,喜好凌驾别人之上。因此,当他在人前时,别人会伤害他;当他立下功荣时,别人会毁谤他;当他惨败时,别人会幸灾乐祸。往往因为竞争激烈,互不相让而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乘虚而人。比如郄至自以为智能过人,终遭杀身之祸;王叔喜欢与人相争,最后被迫逃奔其他国家。 总之,谦让是繁盛与进步的最好途径,君子最明白.因此仕途青云直上;争胜是毁坏与闭塞的睑途,是小人的险径,因此寸步难行。谦让与争胜,优和劣,成和败.在此就非常清楚了。 分析争强好胜者的心理特点,可知其必定自毁的原因.根本在于不能做到谦让,于是构成矛盾冲突.终于由自矜好争造成自我毁害。 好胜的人.以处在人前为速锐,以处在人后为留滞;以在人之下为卑屈,以踩在人之上为异杰;以谦让对手为耻辱,以凌驾他人为高厉。他们不思自己责伺自己.只知一味以亢奋对待别人,满足自已的虚荣心。 当他们亢奋的态度对待贤者时,贤者会谦逊地居他们之下,就像廉颇对荷蔺相如.结果两人相安无事,双双得利。当他们以亢奋之态度对待暴厉者时.必定会造成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既然造成敌对,那么是非必定混淆难以弄明白,既然是非混淆而难以弄明白,那么与自己毁灭自已卫有什么差别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是非混淆难以弄明白的情况下,听者虽然不会相信单方面所陈述的全部内容,但会相信一半;同理,另一方面的说法.听者也会相信一半。综观双方的陈述,各有一半为昕者所相信。当宥一方说自己有理的一面时,另一方必定会以相反的话加以反击,这么看来,凡是负气和相争.不过假借别人的口来毁灭自已而已。再说因言辞澈动导致拒力相争,自己既然会殴打别人,别以也会殴打你加以反击,这其实也是借别人的手来殴打自己罢了。 别人为什么会用口或手攻击你呢?那是因为对方心中累积很多怨恨,在恰当的时候就会借题发作出来。要避免“易口而自毁”“代手以自殴”,必须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责问,自我批评.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为什么争强好胜之心永远不会休止?原因有二,一是怨恨别人轻视自已;一是嫉妒剐人胜过自己。其实这种好强争胜之心毫无意义.因为: 一若是由于自己能力不足而被人轻视,那么是自已的过错而不在别人,这种轻视是理所当然的。二、若是自己很有才能而别人不知,因此被人轻视,那么错在对方而不在我,这根本不值得怨恨。 三、若是别人贤能处于自己之前。也就是说自已才德不如人,所以处于人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四、若是彼此才德相等.而别人处在自己的前面,那是因为年次上的差别,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再说,两位才德相当的人,能够谦让的^必定是个才智出众的人。举例来说,战国时代赵国上卿蔺相如三次回车退避的方式,使廉颇负荆请罪;东汉时代的大将寇恂,坚持不与同僚贾复争斗而获得贤名。 由此可知,两位才德相等的人,如果两人争强好胜,终必使自己陷人困顿的境地。 因此,情势的逆转是君子处事的常道,就像蛇要靠冬眠才会过年存身一样。所以,君子深知现在居人下以后还有机会居人上,故能欣然接纳屈辱;深知一时的卑贱可以得到最后的胜利,故能居于人下而不加怀疑,到最后会转祸害为福泽,让仇敌变成友好,使仇恨不延到后代,获得美名永久传颂。君子谦让之道.实在太丰褡了。 君子与小人对小间隙.小愤怒的态度完全不同,因此其结果当然也就完全相反了。君子知道大讼起于小嫌,大事起源于小事,故谨慎处理,能忍受细微的同隙.所以小嫌不会变成斗争的大讼;小人认为小恶不会起大风浪,或者不能忍受小愤怒,终于罪大不可解.恶积不可救。造成严重挫败的后果。 假如彼此的怨恨还很微小时,还可以用互相谦让加以化解;假如怨恨扩大.演变为激烈斗争时,则祸害已成定局。有如漏水翻船,无法解救了。举例来说,陈馀因张耳的变节而投降汉,心中老是充满报复的激情,终致身灭而绝后:彭宠因怨恨朱浮督导指责这种小小嫌隙,违背了最初定下的大计,终致满门诛灭的大祸。由此观之,祸福之间的契机,实在不能不谨慎啊! 君子采用推薛与谦让作为攻击别人的手段,以沉潜自修作为自己防身的工具,静则沉默消失.动则履正而后进,这是君子的求胜之道。由于动静有节,相互结合,不以力争,因此没有斗争的形态,使敌人心胜口服,不会发生怨恨之情。这么一来,言辞与神色就不会出现悔恨与吝惜;色貌都不变的话,当然不会有矛盾激化的情况了。 那些明显争强好胜的人。自以为是贤能的人,但别人却认为他是奸诈、行为极端的人,这种情形下自然会发生争斗。如果自己没有奸诈的思想,则别人就无诋毁之义;如果明知对方为人奸诈,又有什么地方值得跟他争斗的呢?明知对方险诈,仍和他斗争.就像故意触犯虎熊一样,把他们激怒以后,必定会伤人害命的。 《周易易》:“言辞险诈.行为偏颇之人,必定会与人争讼.既然与人争讼.必定会引起别人的气愤。”《老子》说:“正因为某人不跟别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争。”君子深知斗争这条路不可走,因此超越普通人的情感,崇尚高义.独行于三等之上。 何谓三等呢?就是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人。 一、上等人功劳很大,但不显檀自己;贤能而能够谦虚相让;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二、中等人:有功劳,但会自恃自己才能,自我满足,自我显耀;严以律已,也严以待人。 三、下等人:毫无功劳,却夸耀自己的才能;愚笨又喜欢跟人争;宽以责已.严以待人。 上连三种人,乃是从谦让与争胜的角度加以区分的。小人愚笨却好胜,无功自夸,是下等人;一般人有才能就自鸣得意、自我显耀,是中等人;君子圣贤却又能谦让,功大却不显耀,是上等人。 这种情形,是由于质性不一而产生的,下等的小人,必须努力把自己从下等变为中等,再从中等人变为上等人,才算获得正遭。奈何一般小^都安其下等,不思进取,因此上等的正道变成可望不可及的空话。 总之,只有深明道理.善于变通的人。才能够处于上等位置而不会被淘汰,就像春秋鲁国的盂之反,虽殿后抗敌有功却从不夸耀其功劳。因此获得孔子的赞美;睿秋齐国的管仲,虽平定戎有功,却推辞上卿之礼的赏赐,因而获得天下人的称赞;春秋齐国的鲍叔牙,虽辅佐齐桓公立大功,但自知自己并非相国之才,就推辞不当丞相,井推荐管仲为相,因而子孙十几代在齐国享有封地与俸禄。他们所得到的美誉与福禄.不用狡诈.而用正当手段获得,这是纯德的人自然会得到的结果,普有善终。 君子明白,自己贬低自己反而对自己有益,所以常因谦虚退让最后事业名利都获得成功;小人不知自我膨胀反而对自已有害,所以常因争强好胜导致事业名利都丧失。由此可知,不夸耀的方式反而是得到大名的良策;_不争胜的方式,反而是争胜的上策;让敌的人,反而赢得胜利;故意居众人之下的人,其实是在众人之上。君子能够看出争胜这条路的危险。单独造遥做上等人.那么事业上就会光彩夺目、名利上将会一增再增,地位上将会一升再升,因而他的德行将光耀今古为世人所传颂。 谦让是泯除相争、转祸为福、屈仇为友、化干戈为玉帛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以屈为伸、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的处世方法。所谓“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方是不伐不争的妙谛所在。 显而易见.主张“谦让”,尚是儒家的内容,“不争”则是地道的道家思想。(老子》日“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以其不争.故天下奠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第六十八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与“不争”相关的尚有贵柔、守弱、处下等等.“不争”不是示弱,“不争”也不是无能,“不争”的根本目的是达到大争,这种“争”是无形的“争”,是:战胜而争不形”。老子的目的仍然在“争”,剂邵也是。“不争”只是种应该有的志度,以选种态度自然会达到必然达到的目的。这也是刘邵反复强调的“聪明…‘智慧”的具体表现.而这种“聪明”必须““平淡”为其根基.也就是“不争”。“不争”之道行于用人识人,即可生出“容人”之说。这是“不争”之论给予我们的启迪。世人皆论容^之短,其实最难者莫过于容人之长。因为.容人之短,既体现了自己的宽宏大量.又使身具短缺者感恩戴德,实是两全齐美之事。而容人之长却不同.即使是用了,第一.是该用;第二。。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很有对我“取而代之”的危险。因此.容人之长需要有更大的。度量”。。 容人之长的天敌是嫉妒,嫉妒使同僚不容,使伙伴相拼.使领导者对部属贤能如临睑敌。隋朝昏君杨广,历来“不欲人出其右”,据史载,杨广曾写一首《燕行歌》让文人学生唱和。应召者很多人抱着应付一下的态度.唯有王胄,不臂唇杨广之下。于是,不久就被杨广借故杀死,除掉了出于已右的王胄。据记载,杨广还杀过一个比他诗作得好的薛道衔,其名句为“空粱落燕泥”。战国时期.魏人庞涓和齐人孙胰,皆拜鬼谷子为师。庞涓先出山击见魏惠王,因军功连败卫、宋诸国而升大将。不久.孙膑经人推荐亦到魏国。魏惠王见孙膑很有学问,精量兵法,又是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之后代,便要拜他为副军师。庞捐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深恐孙膑的到来会对己不利,便私下进见魏惠王说“孙为齐人.恐不能为大王所用.还是先任以客卿为好。”客卿,是以札相待的官职。无实权。半年以后,庞涓又设计栽孙膑为“通敌”之罪,使孙膑被处以爱人膑刑。剜去膝盖骨,又在脸上刺字。但是,庞涓虽不容孙膑,却又想骗取失传已久的《孙子兵法》,阴谋骗取孙膑信任,令其回忆记述《孙子兵法》,后经人点破,孙膑才恍然大悟,于是装疯卖傻偷逃至齐国.被齐威王委任军师,在攻魏救韩的马陵战役中, 举击败魏军,追使魔涓自系。庞捐不能容人,妒贤嫉能,终至自杀身亡。 古人对容人之长历来比较重视。《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二十》日“睹贤不居其上。”《管子立政》日:“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某一现代企业寡也曾指出:“用一个能力强的人.只会提高你自己的地位;条件好的人不但增进整个部门的工作成效,更使你因为容人之长而声名大噪,何乐不为。”可见,容人之长已为多数智能之士所共知。
相关问答
"以争为争,非争也;以不争为争,是争也"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9-18 07:57
以争为争,非争也;以不争为争,是争也。 释义:以争斗而争斗,不是真正的争斗;不争斗而争斗,才是真正的争斗。
争什么争有什么好争这是什么歌名
2个回答2023-09-19 06:55
这首歌曲名是(争什么争)
夫唯不争,便无人能与之争 怎么解?是争,是不争? 我想争名利,不争就没人跟我争了,可我不争,别人争
2个回答2022-12-22 14:37
我的理解是 不去攀比 最好自己的事情 做好自己的本分 一天一天地好好的过去 就没有人可以和你争斗 因为你已足够强大
不与人争,不与事争,与己争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3-01-17 13:54
不与人争,不与事争,与己争的意思。争的意思,力求获得,互不相让。争执。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与他人、与事争长论短,争论不休,不如自己自强、自立,争取进一步完善自己,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风争的争是不是这个争
2个回答2022-06-09 22:50
筝 [zhēng] 部首: 竹 五笔: TQVH 笔画: 12 繁体: 筝 [释义] 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百家争鸣中 争什么 那些人在争 为什么争 争得怎么样。
1个回答2022-12-19 15:25
不是争什么,只是各自宣扬自己的信仰,理念而已,这种现象被称为百家争鸣,形容那时候的思想状况
“与人不争,与世无争”是什么意思啊!
1个回答2024-01-21 22:35
意思是平心静气,胸怀开阔,不要意气之争,输赢不重要。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喜欢独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身心的放松,也正是在独处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内心。 与人不争。因为...
全文
争与不争
1个回答2023-01-31 17:04
把握好度就可以了!
老子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
1个回答2023-08-10 17:10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