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儒家思想主要讲了些什么?

2024-03-04 17:28

1个回答

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仁。“仁”是评价一切打着儒家招牌的思想、制度、人物的唯一标准,违背了“仁”,就算是孔子本人也不是真儒家。

“仁”是什么?仁者,爱人。“仁”其实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因为人人都有,所以才说人性本善,所以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正因为人人都有,所以它才可以被发扬,被实践。

“仁”是可实践,也必须实践的,不是束之高阁用来空谈的东西。最基础的实践方法就是“孝”,人生下来就会依恋父母,这种依恋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这种爱就是孝,孝的本源就是“仁”(但是要分清楚真孝和愚孝)。一个孝顺的人并不一定是“仁”的人,但是一个不孝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仁人”,所以才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因为爱父母,推己及人,引申出来,所以要爱妻儿、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国族同胞,爱天下人。基于此,而产生一整套社会规范,称之为“礼”。礼的本质是“仁”,这是万古不变的,但礼的形制却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死守传统礼制,而不知变通,那反而是不仁的,所以才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礼的的本源是“仁”,所以才要克己复礼,因为“复礼”就是“归仁”。举例来说,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使用八佾之舞,表现的是季氏蔑视王权,破坏秩序,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秩序,所以季氏违礼不仁,孔子不能忍的不是“礼”的形式被破坏,而是背后的“不仁”。如果后世死守礼的形制,而不能把握礼的本来,那礼就会变成吃人的“礼教”,礼就不再是礼了。所以,当我们今天再说礼的时候,礼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认真脸)。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评价管仲为:不知礼,但却说他“仁”。

“忠、孝、仁、义”其实都是一个“仁”。“忠”者,尽己谓之“忠”,就是做事做人要竭尽自己的能力,不能对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欺瞒。现代人想到“忠”,往往想到的是下级忠于上级,臣子忠于君王,其实这个意义的“忠”是引申扩展出来的,反而掩盖了“忠”本来的意义,“忠”本来的意义其实在今天用“诚”来表示更准确,所以两宋的理学家们也因此格外讲“诚”。为什么要“诚”呢?因为自己反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做的事是“仁”的,是正确的,所以要尽力去做。“义”者,宜也,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就是符合“仁”的事,因为“仁”,所以要竭尽全力去做,也会竭尽全力去做,这时候就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叫“忠义”。这就叫“义利之辨”。儒家的认识,其实是二元的,对错一定要分个清楚。也就是要分清楚仁还是不仁,分清楚了就知道怎么去做了。要分清楚对和错,就要学,要对照人世去实践。不实践的儒家学说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叫起而行之。《二程集》中,先生(程颢)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正如说十三级塔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极是分明。如某则戆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寻相论,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虽犹未见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去相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依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如此。”

所以儒家是重人世,重当代的。这也就是儒家在今天的意义,儒家能为无神论的当代中国人提供一个人生信仰,告诉你,人应该做什么,人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如果儒家对当代中国人没有意义,那么它就不应该传承下来,应该消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儒学在政治的实践中,并不应该用具体的政策来衡量儒学,而应该用儒学来衡量政策。也就是要搞清楚,一个制度、政策制定出来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儒生总喜欢质疑对方的行政动机。因此也往往在具体的实践中走偏了,沦为党争。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儒学的本质就是用爱发电。但这种发电有两个方式,一是坐在那里把爱堆起来,用来发电,因为这违背科学规律,所以其实什么都发不出来;二是基于爱,而去造一个发电厂,然后用发电厂来发电,这就叫儒家思想。归根到底,就是用爱发电。

相关问答
儒林外传是儒林外史吗
1个回答2024-01-18 15:28
不喊悉是。《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名著,作者是枣袭明人吴承恩,它是明朝三大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而《儒林外传》是中国清朝著凳渗兄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散文集。两者关系并不...
全文
儒林外史小故事
1个回答2023-05-06 18:25
诜剿灭惨捉波纹运
儒林外史讲的是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03:52
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老棚闹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
全文
儒林外史其中一个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2-07 13:47
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
全文
说一个《儒林外史》中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9 07:26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
全文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2-22 13:08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介绍举列如下: 1、王冕 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
全文
儒林外史人物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7 07:47
儒林外史人物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是如下: 1、王冕,历史上真实存的,作者对人物进行了改编。他具有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质。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
全文
中了学是什么意思儒林外史
1个回答2024-03-01 14:29
被录取。 进:入,往里去:见.谒.谗。科举制度中,考入府、州、县学,做了生员,叫做“进学”,也叫做“中秀才”。 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
全文
谁有《儒林外史》的小故事,是小故事,小故事呀?
1个回答2024-03-03 20:02
1、严监生: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 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
全文
儒林外史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4 13:25
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 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 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