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荆楚文化(四)

2024-01-13 20:51

1个回答
(四)楚文化的文化价值

学者们通常认为,楚文化形成的主要精神为: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1,筚路蓝缕。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然其最初,只是周王朝在歧视政策下封于蛮荒之地的一个蕞尔小邦。

熊绎的部众在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而灿烂的楚文化的起点,也就在这狭小的天地之中。

"筚路蓝缕"的精神不仅为楚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它所带来的"文治教化"方面的财富也是巨大的。在文化经验和智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文化心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始终是人及其精神。

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影响下,君臣一德、上下一心,先人们劳动的艰险和技巧的神奇常常令后人惊叹,它所带来的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沉淀和积聚,生生不息而又日渐更新,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民族文化精神。

2,竞争包容。楚国是灭国最多,疆域变迁最大的国家。每到一地,都是用"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指导,既吸收当地文化,又灌输“问鼎中原”思想。这一思想就是认祖归宗,凝聚华夏认同。

西周时期的楚国在最南边,当时可是不毛之地,人口稀少,也难怪中原各国称楚国为蛮夷。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开始大举兼并小国,尤其楚成王、楚庄王时期最为强盛,齐、晋虽然称霸,对楚国也没有办法。

春秋末期的楚国已经独霸南方,仅剩的几个小国也避免不了被兼并,此时的楚国国土在诸侯国里已经是最大。楚威王雄霸一时,一举灭掉东部的越国,直接出兵打败齐国,楚国直接与齐国接壤,盛极一时。

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除了已经讲到的"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眷恋故土"的爱国精神之外,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更在文化竞争力的发挥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切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更于楚国先民奋斗的过程中,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艰苦创业、发愤兴邦,不管时代条件如何变化,这种精神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始终拥有它,就能在任何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3,创新精神。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楚国前期,创业创新是主流,变法与复辟斗争从未止息。

4,爱国精神。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概括。这两点,荆楚文化都有突出的表现,其代表人物就是屈原。

"自强不息"一般体现在开国创业时,随着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尤其是物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时,懈怠的情绪就会产生,国家就会走向衰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就是一般情况。

而荆楚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不仅在开国时"自强不息",在亡国时,这种精神在楚国先民身上不仅没有泯灭,反而更加旺盛。

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后来虽为奸人所害,即使在流亡时,面对已经无望的国家,终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屈原死后无数楚国先民也正因具备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使得"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势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鲁迅语)。

屈原的文学、哲学和他一生的奋斗理想,也体现了荆楚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他植根本土,交融齐鲁,宗儒、道、法几家学派而又贯通之,特别是他那浓厚的民本思想和他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和感情素质,使这位爱国诗人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也因此使他成为楚国最具有个性的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

5,和合精神。

考古工作者在荆楚地区发现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遗址、墓葬等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说明至到春秋时期,以荆楚民族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的楚文化体系已经形成。至战国时代,楚国继续扩张,占有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并控制了今河南、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域,成为"战国七雄"中疆土最广阔的政权。随着楚国和荆楚民族由弱小走向强大,楚文化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传播以及与新征服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

楚文化是周朝时期长江中游(涉及长江、汉江、淮河流域)地区楚人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文化。商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诗经》曾提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周成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标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起初楚国在诸侯国中等级较低,控制地域也非常小。西周后期,楚国逐渐强大,通过不断的战争,逐渐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文化所表现的致思方式,在中华文化中,也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荆楚文化的哲学智慧首先体现在极大的包容性。老庄哲学即其代表。道家的平等、宽容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楚文化的精神。

老子的《道德经》揭示了宽容是正义的前提条件,也是最接近自然法则的心态。庄子反复措意于大小之辩,在通过对大和小、有限和无限的比较中,克服了"一曲之士"的主观片面。他肯定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这种包容的态度,成就了楚文化精神底蕴的第一个特色。

正如现代著名文学史家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所指出:"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屈子之文,音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行芳洁,符于二《南》之比兴。而叙事记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

《庄》、《骚》之间这种"用心恢奇,逞辞荒诞"、"宏逸变幻"的特征,既是楚国江汉川泽自然环境的折射,又是"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的文化包容意识的体现。

当然,楚文化的文化价值,仅用以上五种精神来概括,是十分不够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的新发现新拓展。
相关问答
荆楚的荆楚文化
1个回答2024-02-06 15:47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周初,文王姬昌的老师的曾孙熊绎被封为子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
全文
荆楚的意思
1个回答2023-12-17 08:16
释义: 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 木名。古时用为刑杖。 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 其他: 历史称呼 远自商代,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
全文
荆楚的词语由来
1个回答2024-02-20 07:05
荆楚部族兴起于楚,也称荆楚。楚人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发源于河南新郑的祝融之墟,即有熊之墟(新郑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国号),始祖公认为祝融。 远自商代,北方中原人就以荆...
全文
荆楚相关的四个字成语
1个回答2024-03-10 06:24
  经多元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在自带的九万条词汇中搜索,找不到含【荆楚】两字的四字成语。上网搜索得【荆楚大地】成语,指楚国和荆楚的地域。
荆楚的意思
1个回答2023-12-15 05:34
(1). 荆 为 楚 之旧号,略当古 荆州 地区,在今 湖北 湖南 一带。 《诗·商颂·殷武》 :“挞彼 殷武 ,奋伐 荆楚 。” 《楚辞·大招》 :“自恣 荆楚 ,安以定只。” 唐 杜甫 《江上...
全文
荆楚文化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10 19:26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荆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
全文
荆楚之地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3-12 19:26
荆州自古地灵人杰,素有“唯楚有才”之誉。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曾在此任职20余年,唐代“茶圣”陆羽,明朝“宰相之杰”张居正,当代文学家曹禺、欧阳山等,都是荆州人。
荆楚的成语荆楚的成语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07 18:57
荆楚的成语有:楚楚可怜,楚得楚弓,楚楚谡谡。 荆楚的成语有:清清楚楚,楚楚不凡,楚楚谡谡。2:注音是、ㄐ一ㄥㄔㄨˇ。3:结构是、荆(左右结构)楚(上下结构)。4:拼音是、jīngchǔ。 荆楚的具体解...
全文
荆楚的成语荆楚的成语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13 15:40
荆楚的成语有:楚楚可怜,楚得楚弓,楚楚谡谡。 荆楚的成语有:清清楚楚,楚楚不凡,楚楚谡谡。2:注音是、ㄐ一ㄥㄔㄨˇ。3:结构是、荆(左右结构)楚(上下结构)。4:拼音是、jīngchǔ。 荆楚的具体解...
全文
《楚乔传》荆小八结局如何?
1个回答2023-01-23 03:45
还没出结局不知道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