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曹文轩的三个故事,是关于他自己的,很急

2024-01-09 11:10

1个回答

1、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您知道冬天的晚上,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干什么吗?我说不知道,她告诉我说,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

她家住在山里,虽然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

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这就是财富,而且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出生在江苏苏北农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开门就看到水,那个地方,是我巨大的写作资源的仓库。我的作品里,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意象?

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词藻?为什么没有那样肮脏的境界?我想是与水在冥冥之中的教化有关的。我承认,我的作品有一种洁癖。

2、父亲、北大,北大,父亲,于我而言,都恩重如山。是父亲让我有了进北大的机会。当时北大到盐城招生,只有一个图书馆系的名额。招生的王老师,我要一生感激她,是她从我的档案中看到我喜欢创作,并已发表作品,立即将我的档案拿在手中再也不肯撒手。

我到北大图书馆系学了一个多月的图书分类法,一天学校通知我转系——转到中文系学习,理由是我喜欢写作并能写作。喜欢写作、也能写作却与父亲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实际上一路上都在罩着我。

是父亲让我交上了到北大读书深造的好运。这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北大给了我知识,而知识培养了我的眼力,发现从前、发现现在、发现父亲的的眼力——这一点太意味深长了。

3、盐城水乡到北京大学,是我人生中和父亲的第一次告别——一次真正的告别。我终于要远去了,甚至可能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他生活的地方。这一点,他也许知道得很清楚。

他当然舍不得我的离去,但内心又充满喜悦和幸福。我的离去,无疑也是他所期盼的,他终于看到了他的收获——上北大,在他看来,是这个家的光彩,是他一生的荣耀。他不想挽留,也无法挽留,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让我体面地上路,去远方。

那时,我家很穷,几乎一贫如洗,我甚至连一只随行的箱子都没有。那时的世界物质高度匮乏。他拿出了一块珍藏了许多年的木材(那块木材他留着干什么用的,我至今也不清楚,只觉得他好像有一个预感:他的儿子要上路,他的儿子得有只箱子),请木匠给我做了一只漂漂亮亮的箱子。

箱子做成后,是他亲自刷的油,刷了好几遍油。那箱子装了我的书本,装了我的各种物件,也装了一段永生永世难以忘怀的人生,与我一起离开了父亲、家人、村庄和那边风景独特的田野。我是坐轮船离开的。

至今我还记得父亲站在岸上送别的样子,那时已经是秋天了,水上到处飘着落叶。当时心里很难过。但我知道,分离,告别——告别无处不在,也不必难过,该难过的只怕是无处告别。

4、父亲是一个对我要求十分严格的父亲,我吃过他的巴掌,甚至吃过他的棍棒。但我不会像今天的孩子去记仇,因为那时候的舆论没有教会我们去记仇,而是恰恰相反。如今回头检点自己,依然会心悦诚服地说:该打,不打完蛋!

是父亲将我打到了正道上。时代不同了,对打的定义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的个人感受,无可宣扬。当然,在父亲的教育韬略中,棍棒并非是日常选项,也不是主要选项,只是到了非棍棒不可时,才使用,用一回是一回。

当然,父亲根本影响了我人生的,肯定不是棍棒,甚至不是言传,而是无时不在的身教。与人为善、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积极向上。这一切,也许我并没有全部做到,但父亲教给了我。

也就是在最后一次棍棒之后不久,在我颈部已经存在了好几个月的肿块,被城里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是父亲带我去的医院。记得有好几个医生十分仔细地摸了我脖子上那个肿块。他们的表情都很沉重。后来,他们笑着让我到外面走廊的椅子上坐着,单留下了父亲。

回家一路,父亲对我格外呵护。到家时,路过邻居二妈家。二妈问爸爸:“校长,宝宝的病没事吧?”我父亲是一个很强大的人,但在那一刻,他终于崩溃了,他拼命想克制住自己,但最终还是失声哭泣起来。

我没有害怕,但我已经知道,我将会有可能告别父亲、母亲、奶奶、妹妹、老师、同学去另一个世界。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得到的爱是成倍增长,无边无际的。越是这样,我就越知道我要走了。那些日子,我经常沉浸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想象中。

还想象着我离去之后父亲他们的会怎样难过,怎样悲伤。接下来,就是父亲不顾一切地带着我四处求医。当人们总是看到他背着我走出家门,又背着我回来时,人们会发现在父亲的心中其实还有比他个人的荣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儿子。

他要倾其所有,阻止我与他、与这个世界的告别。最后,他带着我去了上海,寄居一个人家。不久,肿块化脓破裂了。

上海华亭医院的一个老医生很有把握地告诉父亲,这个肿块只是淋巴结核,会好的。父亲得知这一结论,又一次泪流满面。经历了这一次虚拟的告别,我更深刻地感知到了悲悯,爱与生死的含义。

5、1996年10月17日,那天临近中午,我的大妹夫从盐城打来一个电话。他力图想保持镇定,但还是听得出来,他当时的紧张。电话里,他说:爸爸的心脏病爆发了,一直处在剧烈疼痛中,现在正在镇上医院抢救。

他问我,要不要让城里医院来急救车,如果这样又担忧路上颠簸,会不会加剧病情的恶化,等我作出决定。我也许犯了我一生中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最终作出决定:请镇上医院竭尽全力抢救我的父亲。

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不久前我回过一趟老家,那条通往县城的公路全程整修,一路坑坑洼洼,车辆行驶极其艰难。这样的颠簸,对于一个心脏病人而言,是极其危险的。我一面立即收拾行装,马上回家,一边不时了解抢救情况。

半个多小时候,大妹夫又打来电话,说父亲要和我说话。电话中,我很难听出父亲的痛苦,只是声音不大。他说他会没有事的,不要急着往家赶,你写你的东西。他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人家都说你家文轩是个大孝子。

大约过了三十分钟,我马上就要拉开门出发时,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听的是一片哭声。大妹夫告诉我:爸爸他走了。这不是告别,是诀别。是所有告别中最无法让人接受的告别。

相关问答
曹文轩作品有哪些 曹文轩有哪些作品
1个回答2024-01-19 23:36
1、《草房子》,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中讲述了男孩桑桑刻骨,终身难忘年小学生活。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2、《细米》,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又被人民文学出...
全文
曹文轩《天黑了》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1-20 19:47
天黑了是曹文轩的一部精彩的中短篇小说集。在这部小说集中,有被父亲忽略而与年迈的保姆建立深厚情谊的女孩(天黑了),有和父亲一起闯荡江湖却保持一颗清澈童心的男孩(鸭宝的河),有一群被饥饿和死亡逼迫却始...
全文
关于曹文轩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5:15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
全文
曹文轩作品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1-22 13:25
《曹文轩作品(套装共4册)》是作者二十年来最好的作品,书中既有作者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精品,又有以往广受赞誉的名篇。作品笔墨酣畅,行文雅正,既有严肃文学特有的风骨,同时又灵动飘逸,富有古典主义的浪漫色...
全文
曹文轩的书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31 13:28
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
全文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1-18 22:56
主要有《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
曹文轩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5:10
曹文轩: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1954年1月晟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
全文
曹文轩作品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3 18:33
1、《草房子》,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中讲述了男孩桑桑刻骨,终身难忘年小学生活。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2、《细米》,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又被人民文学出版...
全文
曹文轩小时候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8 19:09
  接着上文 文章还没完   我最不耐烦的季节是春天。青黄不接,春日又很长,似乎漫无尽头。春天的太阳将人的汗毛孔一一烘得舒张开来,使人大量耗散着体内的热量。饥饿像鬼影跟踪着人,撵着人。我巴望太阳早...
全文
曹文轩儿童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大多为男孩儿?
1个回答2024-02-15 01:43
因为曹文轩的写作风格就是这样,他写的儿童小说主要以小男孩儿。做的事情为主他的所作所为,他的经历这种是作者自己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