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2023-12-19 19:53

1个回答
【原文】

      六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於鲍叔,楚庄闻孙叔敖於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句践於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於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於宋君。宋君令人问之於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於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通译】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成了黑的,黑的就成了白的。狗象玃,玃象母猴,母猴象人,但是人和狗就差远了。这是愚蠢的人造成大误的原因。

      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传闻如果不加审察,就不如没有听到。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到关于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篮那里听到关于孙叔敖的情况,听到以后加以审察,所以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议论,智伯从张武那里听到关于赵襄子的议论,听到以后不加审察,所以国破身亡。

        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人考察,关于人的传闻一定要用事理加以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舜的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利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于是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君主。舜任用他为乐正。于是夔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调和八风,因而天下完全归服。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之气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昔乐和谐,以此安定天下。象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经常有一个专人在外。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了,传言说:“丁氏挖井挖得一个人。”国人谈论这件事,让宋国国君昕到了,派人去问丁氏。丁氏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对传闻如果这样不得法地寻根究底,就不如没有听到。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说:“这是不对的。‘三豕’应是‘己亥’。‘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然回答说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其实是正确的,也有很多似乎正确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界限,不能不分清。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那么怎样慎重对待呢?就是要顺着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这样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学究】

          这是一篇客观对待传闻的文章。

        每个传闻,都是在其特别背景下产生的信息,对于获知这个传闻之人必定要通过反思和认定,来确认发出这个传闻的背景,才可以认定这个传闻的真假。如果忽略这个传闻出现的背景,一味按自己既往的经验去认知,往往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判断,导致自己出现失误。可是人就是有特别的地方,一旦自己因为听闻这个传闻,做了些什么导致自己没有获得利益时候,就会去怪罪这个传闻,找不到传闻的源头,就会怪罪传播传闻之人。这是人性的弱点。

        现在社会每天的信息都在爆炸式传播,如果不能很好甄别信息的来源和出发点,一个人几乎寸步难行,因为总是有正反或者似是而非的信息出现,你要相信每个信息,那么你如何判断呢?所以一个人不要刻意去甄别信息的是非,只要按自己的认知去生活,才不至于导致自己的迷茫。

      传闻本身没有什么,只是因为听闻者内在的情感驱使导致。
相关问答
《吕氏春秋》 慎行论——察传 翻译
1个回答2022-09-21 15:14
是的好的好的还记得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2-08-23 01:15
切忌道听途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 盲目轻信害死人; …………
《吕氏春秋》的慎行论.察传 穿井得一人翻译
1个回答2022-12-14 09:49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全文
有哪三个是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的成语以及介绍
1个回答2024-02-28 03:49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的成语: 1、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
全文
吕氏春秋察传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
1个回答2024-02-04 23:20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
全文
吕氏春秋 察今
1个回答2024-02-25 09:08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略有删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是由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而成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
全文
有哪三个是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1 20:13
1、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
全文
《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4 23:40
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吕氏春秋.察今
2个回答2022-10-05 01:30
循表夜涉、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里以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三个寓言讲述了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
《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0 11:49
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