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文言文

2023-12-04 07:22

1个回答

1. 孔子献计救火文言文翻译

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家都城将要受到波及。

哀公鼓励百姓参与救火,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向孔子请教。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却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

哀公认为(孔子说的)有道理。孔子又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都不足够用来赏赐给他们。

如今,请允许我使用刑法。”于是哀公下令:“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降敌之罪处理;只驱赶野兽的人,按照坐牢之罪。”

命令还未遍及全国上下,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

2. 鹦鹉救火文言文答案

《鹦鹉救火》

作者 刘义庆

年代 南朝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注释

1.集:栖息

2.念:想

3.沾:沾湿

4.辄:都

5.去:离开

6.濡:浸

7.何足道也:(你洒的这点水)怎么能扑灭火呢

8.然:但是

9.侨:寄居

10.区区:小,细微

11.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

12.见:文中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

13.虽:即使

14.是:这

15.善:好的

16.皆:都

17.对:答

18.即:就

19.他山:别的山头,指不是自己常居的山头

20.相: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

21.相爱:喜欢它

22.尝:曾经

23.为(即为灭火):替

24.重:双重

25.遥:远

26.足:值得

译文

有一只鹦鹉飞到别的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欢它。鹦鹉自觉得这座山虽然让它快乐,但不是它长久停留的地方,就飞走离开了。飞禽走兽都依依不舍

过了几个月后,山中失火了。鹦鹉远远看到,心中急得像被火烧。就飞进水中沾湿了自己的羽毛,飞到火上面洒水。

天神说道:“你虽然一片好心,但这几滴水又哪里值得说出?”

鹦鹉答道:“尽管我知道区区几滴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暂时在这座山住过, 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烧毁啊!”

天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立即为它把火扑灭了。

寓意

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而且帮助不在于大小!

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我们要学会知恩图报,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

启示与借鉴

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2.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似,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 持之以恒的应对 一定会有回报的 与“水滴穿石”同一个道理。

4.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

3. 孔子献计救火文言文翻译

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家都城将要受到波及。哀公鼓励百姓参与救火,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向孔子请教。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却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

哀公认为(孔子说的)有道理。

孔子又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都不足够用来赏赐给他们。如今,请允许我使用刑法。”于是哀公下令:“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降敌之罪处理;只驱赶野兽的人,按照坐牢之罪。”命令还未遍及全国上下,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

4. 鹦鹉灭火(古文)的译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5. 鹦鹉救火文言文答案

简介 中国传说故事.一天,一只鹦鹉飞往别的山头栖息,那里的禽兽友好相处,像个幸福的大家庭.鹦鹉虽然很喜欢这座山,但还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几个月后,那座山起了大火.鹦鹉看到,便入水中润湿羽毛,飞往那山空中,洒落毛羽间水想灭大火,这样往来反复,不以为苦.天神讥笑它愚蠢,滴水怎能浇灭大火?可是鹦鹉仍坚持这样做.天神被它的诚意感动,就降下大雨,浇灭了山上的大火.(<<;艺文类聚>>;卷九一引<<;宣验记>>;) 寓意 1. 不可以忘恩负义,在看到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有困难时,应给予其帮助。 2. 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鹦鹉救火

[1]注释 ①集:栖息 ②辄:总是 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 ④沾羽:沾湿羽毛 ⑤尝:曾经 ⑥侨居:寄居 ⑦行善:行为善良 ⑧嘉:多作美好,赞许,如嘉客,嘉宾。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⑨去:离开。 补充: 焚:被火烧 何足道也:哪里足够呢? 译文 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相处很好。鹦鹉自己想:虽然很快乐,但不是我长久居住的地方。于是就离开。后来,过了几个月,山中燃起了大火,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沾湿自己的羽毛,飞到山上,洒水(灭火)。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虽然我知道不能灭火,但是我曾经在此山中住过,山中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见他们(遭遇火灾)。”天神赞美而且很感动它们的义气,立即用雨帮鹦鹉将火灭掉。 编辑本段来源出处 《鹦鹉救火》出自刘庆的怪小说集《宣记》。[2]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生平 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1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6. 鹦鹉救火文言文翻译

译文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相处很好。

鹦鹉想:这里虽然很快乐,但不是我长久居住的地方,于是就离开了,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依依不舍。后来,过了好几个月,山中燃起了大火,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沾湿自己的羽毛,飞到山上,洒水(灭火)。

天神说:“你即使有意志,但是力量哪里足够呢?。”鹦鹉回答说:“即使我知道不能灭火,但我曾经在此山中住过,山中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看它们被大火烧毁啊。”

天神赞扬它的心意,马上就替它熄灭了火。原文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出自:南朝刘义庆的《宣验记》。

扩展资料一、鹦鹉救火寓意不可以忘恩负义,在看到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有困难时,应给予其帮助。二、鹦鹉救火作者简介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

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

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相关问答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出自哪里?
1个回答2023-08-14 15:04
出自《大般涅盘经》。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出自哪里?
1个回答2022-12-04 16:03
出自大般涅槃经。
神灭,何以知其灭......出自哪本书
1个回答2022-10-02 23:50
范缜的《神灭论》
神灭与神不灭之争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1-31 23:35
中国佛教史事。人的形体死亡之后,精神消失还是继续存在,即“神灭”还是“神不灭”,本是先秦以来讨论关于形体与精神关系问题的一个主要论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与佛教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以及法身、佛性等义...
全文
灭火事例和灭火方法
1个回答2024-02-19 06:22
没有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灭多种火灾的办法 电器的只能用干粉用水会导电 图书馆用干粉或是黄沙,书不能沾水有些都是古董了赔不起 加油站用干粉黄沙,用水的话油比水轻那还不漂的到处是火也可以用泡沫灭火隔绝氧气灭...
全文
灭火事例 灭火原理
1个回答2024-02-11 15:53
1、炒菜时锅里着火了,用锅盖捂住,火灭。道理是,隔绝空气。 2、烟头引燃了沙发,泼一桶水,火灭。道理是,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