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怎么读

2023-12-02 23:43

1个回答

余音绕梁(拼音:yúyīnràoliáng)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原义是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余音:在音乐演奏之后耳边好像还有声音;梁:屋梁),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秦国有个叫秦青的人唱歌很好听,有个叫薛谭的人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可是学到一半,薛谭就以为自己全学会了,便向秦青告辞准备回家。

秦青也不挽留他,只是把他送到城外的大路旁,然后打着节拍,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歌声嘹亮,响彻云霄,连天上的云都停住了。薛谭这才知道自己的功力还差得远,就向秦青认错,请求留下来继续学习,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

这时,秦青给薛谭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韩国有一个善于唱歌的女歌手,人们都叫她韩娥。韩娥从韩国到齐国去,来到齐国都城时,她身上带的干粮吃完了,就在城门外卖唱来换取食物。

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她离开后,听过她唱歌的人还觉得那歌声就在房梁间久久萦绕,一连好几天没有消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像她还在那里歌唱一样。

后来,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旅店的人因为她穷就出言侮辱她,她便伤心痛哭着离开了。哭声弥漫开来,如泣如诉,周围听到的人都被深深打动,大家都愁眉不展,好几天都吃不下东西。

人们赶紧把韩娥追回来,韩娥重新为大家唱起一首动听的歌曲,听到的人都欢天喜地地跳起舞来,把之前的悲伤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大家一起凑了不少财物,这才送走了韩娥。

讲完故事,秦青又对薛谭说:“现在齐国都城一带的人还擅长唱歌和悲哭,就是受了韩娥的影响啊!”

相关问答
余音绕梁绕梁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2-03 01:53
余音绕梁释义: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拼音] [yú yīn rào liáng] [出处] 《列子·汤问》:“既去;而余音绕梁X;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余音绕梁的绕梁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3-31 23:21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宋欧...
全文
余音绕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7:48
编辑本段典故   出 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
全文
余音绕梁故事简写?
1个回答2024-01-21 03:40
余音绕梁的主要故事讲述的是我国古时有以为善于歌唱的女子名叫韩娥,已经断粮好几日饥饿的不得了,在经过齐国临淄城西南门的时候,在那里驻足唱歌乞讨换取食物,她的歌声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她离开雍门...
全文
余音绕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19:19
释义: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典故: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
全文
余音绕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10:19
1、出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①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⑪。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⑤以其人弗去⑥。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
全文
余音绕梁这个故事体现出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20 20:04
歌声的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歌声美妙动听,永远留在人们耳中。也形容诗文优美,耐人寻味。
“余音绕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22:15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个成语:余音绕梁。老师说这是个故事,回家昌做凳我便上网查找资料,读了这个故事。 古代有个歌声优美的女子韩娥向东到齐国去。在途中,缺少粮食,经过雍门,以卖唱换取粮食。韩娥走...
全文
成语 余音绕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11:42
典故: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
全文
余音绕梁前后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3 18:38
  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