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还屋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3-11-19 11:51

1个回答

1. 文言文东坡归屋的翻译

原意为“苏轼还屋”:苏轼夜行,闻妪悲声,焚契还屋,义重绲轻。

说的是苏轼(东坡居士)他曾经住在阳羡地方用钱五百千文买了一座房子,快要搬进去了,偶然在晚上走路的时候听见有一个老太婆哭得非常悲哀。苏东坡就问他:你为什麽悲伤到这般田地呢?老太婆说:我的老房子自从祖上传下来,已经有一百年了,现在要离开了这座房子,所以悲伤的呵。苏东坡又问他老房子所在的地方,原来就是自己用了五百千钱、买来的那一所房子呵。於是就把契纸烧了,不向他追还契价。把房子还了他,自己回到毘陵去了不再买地了。

2. 苏轼还屋焚券翻译

苏东坡从广东往北回,选择住在阳羡,邵民陪他去看一套房子(值五十万),苏东坡用完了身上所有的钱刚能买下,后来挑了个吉日住入新家,经常与邵民在月下散步,听到有个妇人哭得很伤心,,便推开门进去,妇人看到苏东坡仍然在哭。苏东坡问她,妇人说:我有一套房子传了百年,而我的儿子不成材,买给了别人,现在我搬到着儿来了,住了百年的旧房子永远没了,怎能不痛心?问她屋子在哪儿,就是苏东坡所买的房子。苏东坡再三安慰她说:你的屋子是我买的,不用悲伤,今天把屋子还给你。 他马上叫人拿来凭据,在妇人面前烧了。第二天叫妇人的儿子,接他母亲回到原来住所,竟然不索要他的价值。

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处世豁达与豪爽的特点。面对可能是花尽毕生积蓄买来的房子,闻得心酸老妇的悲泣,不待思索举以与之,正如他所说的物与我皆无尽也,何必去在乎一时的得失呢,只要做到心里坦然就好,付出是快乐的.

3. 文言文< >解释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阳羡。

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

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②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

卜吉③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

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

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

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苏轼从儋州(今海南儋州)回来,居住在阳羡(今江苏宜兴),邵民瞻(人名)为他买了一座房子,花了500缗(成串的铜钱)。

后来(苏轼)选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居。有一次,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达一个村落,听到有(一个)妇人哭得很哀伤,于是推门进去。

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依然自顾自哭泣。东坡问她(哭泣的)原因,老妇人说:“我有一间房子,已家传百年,但是我儿子不肖,(把它)卖给别人了。”

(于是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买的那座房子。东坡再三地安慰她,说:“你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

于是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老妇人的儿子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也不索要(买房子的)钱。

4. 文言文< >解释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②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③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苏轼从儋州(今海南儋州)回来,居住在阳羡(今江苏宜兴),邵民瞻(人名)为他买了一座房子,花了500缗(成串的铜钱)。后来(苏轼)选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居。有一次,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达一个村落,听到有(一个)妇人哭得很哀伤,于是推门进去。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依然自顾自哭泣。东坡问她(哭泣的)原因,老妇人说:“我有一间房子,已家传百年,但是我儿子不肖,(把它)卖给别人了。”(于是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买的那座房子。东坡再三地安慰她,说:“你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于是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老妇人的儿子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也不索要(买房子的)钱。

5. 文言文翻译

传说建中靖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北方,打算定居在阳羡。

当地的读书人和官员,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邵民瞻拜东坡为师,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撑着拐杖走过长桥,游赏山水以此为乐。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大约花了五百缗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乔迁后大约过了几天。

一个夜晚,东坡和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到了一处村落,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甚么哭得那么悲伤呢?难道有甚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吗?我要问一问她。”

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一行人仍旧自顾哭个不停。东坡问老太太为甚么这么哀伤?老太太说:“我有一栋房子,是家传祖屋,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

但我辈不肖,竟然将它变卖给他人,我今天搬到这里来住。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

东坡也未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那里,原来竟是东坡用五百缗所买到的那一栋房子!于是再三安慰老太太,并且对她说:“老太太,您的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理当将这房子还给您老人家。”于是就叫人拿来屋契,在老太太面前烧了。

同时叫她儿子第二天迎接母亲回老屋去,也没向她讨回买房的五百缗钱。

6. 文言文阅读苏轼私识范仲淹的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

“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垂髫。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

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参考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

1.①京城 ②山东地方 ③私下、内心 ④死 ⑤已经 ⑥泪 ⑦大概 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

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

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7.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辞:拒绝.(2)B A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我,D①表承接②却.(3)C“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没有向韩琦要官.原文为“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4)①“比冠”,到二十岁;“博通”,精通;“属”,写;“好”,喜欢.译文为: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出”,出了城;“动摇”,动摇民心;“谁与”宾语前置,和谁.译文为: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答案:(1)B(2)B(3)C(4)①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②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 *** 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相关问答
苏轼文案?
1个回答2024-01-20 22:10
关于苏轼的名句大全 (一)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二)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一树梨花压海棠》 (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全文
答案:苏轼的轼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1-08 08:39
轼(shì),本意是指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古人名、字都是有联系的 苏轼字子瞻,瞻就是“远看”,《左传·曹刿论战》说曹刿看见齐军败退了,“登轼而望之” 取高处看得远的意思。
苏轼《琴诗》的阅读答案!?~求呀~
3个回答2023-08-06 10:55
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的意思是:( 如果说琴上面有琴声,那为什么把琴放在匣子里却不发出声音呢?). 2."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何的意思是:( 为何). 这句话的意思...
全文
苏轼阅读感悟
1个回答2024-02-19 10:03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
全文
《东坡》阅读答案 (宋)苏轼
1个回答2023-05-25 12:51
“清”字的妙用 答案: 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实写雨后山冈幽静,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一片澄明的境界;暗写诗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悠闲 整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全文
《东坡》【宋】苏轼 阅读答案
3个回答2023-05-28 11:17
清幽,宁静. 《东坡》阅读答案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21...
全文
老屋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3-09 23:18
《老屋》参考答案 1、 (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2、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示例一:A,...
全文
老屋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3-12 17:31
老老老老 屋屋屋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
全文
精神的三间小屋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3-04-21 15:51
来来来。分拿来
老屋的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3-26 17:56
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