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的亮点-面对孩子的挑战第二课

2023-11-14 11:18

1个回答

《面对孩子的挑战》是由我带领十多位家长,共同练习实践民主式阿德勒父母学的亲职成长课程。本篇为第二课的记录。

《面对孩子的挑战》是由我带领十多位家长,共同练习实践民主式阿德勒父母学的亲职成长课程。本篇为第二课的记录。

在白纸的中间画上一颗黑点,你看到什么?一颗黑点?还是一张白纸?

如果把黑点比喻成孩子的缺点,而白纸比喻成孩子的优点,身为父母的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还是优点?

课程一开始,我邀请父母拿出一张白纸,将纸对折成两半,一半写下孩子的缺点(或父母不满意孩子的行为、情绪、个性⋯⋯等)、另一半则写下孩子的优点。借由彼此的分享,父母会发现,有时我们眼中的缺点,却是其他父母钦羡不已的优点。

(我很鼓励大家把孩子的优点写在海报纸,然后张贴在客厅或餐厅,也可以请请孩子回馈父母的优点,也同步办理,然后下回遇到孩子让你动怒时,赶快抬头看看孩子的优点,你会释怀很多喔!)

例如有父母觉得孩子吃饭很急是缺点,也有父母希望孩子吃饭可以快一点;有父母觉得孩子很有主见是缺点,也有父母希望孩子不要人云亦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有父母觉得孩子对事物很好奇,什么东西都想去碰触是缺点,也有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能够有多一点好奇心⋯⋯

台湾的父母、甚至整个华人世界,都很会「挑错」,然后哪里不足就要补强哪里,也形成了历久不衰的补习文化。却忽略了孩子的行为、情绪、个性往往是一体两面。例如吃饭很急的个性,若从正向来看,可以在处理事情很有效率;而吃饭很慢的个性,则可以用于细心、细腻的待人处事上。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往往急于「当下纠正」,认为这样才是教养或教育。然而对于多数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是故意犯错的,而是因为能力或经验的不足所呈现的行为,父母当下要做的,不是去纠正或批评、甚至揶揄与嘲讽,而是能够温和的「陪伴孩子面对行为产生的结果」,其实当孩子能够「面对行为结果」时,反而对孩子才是最有效的教养与教育,因为孩子才能累积能力和经验,在下一次类似的情境发生时,懂得如何应对或处理后果。

身为父母的我们,也要很留意不要轻意的帮孩子「贴标签」。孩子把水打翻了,就是把水打翻了,不要说孩子「笨手笨脚」,而是陪伴孩子去处理打翻的水;孩子拿了别人手上的玩具,就是拿了别人手上的玩具,不要说孩子是「小偷」,而是了解孩子的人际互动模式与经验,然后陪伴孩子练习与修正;孩子听故事时坐不住,就是坐不住,不要说孩子「过动」,而是检视一天的行程,是否动的时间太少?玩的时间不够?

曾经我认识一位孩子,他在第一次加入团体时,选择推倒别人的桌椅、破坏别人的作品,老师询问他为何要这么做,孩子只说了:「我过动耶!」我想,孩子周围的大人,一定经常的灌输孩子过动这个标签。然而事实上,这位孩子是很有创意、也很有创造力的,只要将他的行为引导往创作的方向,孩子展现了他的优势面后,过去的困扰自然而然就降低了。

有的父母说:「我要让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我和孩子谈的方式都是『对事不对人』」,的确,对于大人来说,我们似乎可以分辨什么是对事不对人,但是对一位十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对事『也』对人」,当父母说孩子的行为是坏的,孩子会认为「我是坏的」,当父母说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孩子会认为「我是不好的」。

「难道孩子的行为,父母都不要管、不要教吗?」很多父母纳闷的问我。「要管、也要教,但重点是『怎么管?怎么教?』」我都会这么回答,而方法会在后续的课程当中让父母进行练习。第二堂课父母要先练习的,是「排除批评和看轻错误」以及「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也就是虽然明知有一颗黑点,但不要急着把它抹去,而是看到周围的空白、孩子的优点,然后提供孩子大量的鼓励。

我们相信,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而最原始的动机来自于「归属感」,孩子希望被看见、被关注、被认同,如果正向的行为,父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不断地提高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标准,孩子就会感觉自己没有被看见、没有被关注、没有被认同,于是衍生出「错误目标」,进而产生了父母认为的不良行为。

而父母此时若又针对不良行为大量的纠正与批评(被看见、被关注、没有被认同),就像是我们拿着肥料对着杂草一直灌溉,反而会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愈来愈茂盛,然后掩盖掉了正向的行为与动机。这就产生负面循环了,就像很多父母会发现,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讲也讲不听、骂也骂不动、甚至都打了孩子还是没有改变,还变本加厉的原因。

因此我都建议父母,要改变孩子的行为之前,要先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时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给予孩子满足。

(需求和需要是不同的喔!买玩具、带孩子出国⋯⋯等往往不是孩子的真实需求,反而回归最单纯的陪玩、谈心,既不花钱、又可以给予孩子真实的满足呢!)

接着我们对于孩子的生活能力进行了简单的统计,例如:孩子几岁可以自己吃饭、自己决定饭量、自己料理食物、自己穿衣服、自己决定衣装搭配、自己决定睡眠时间⋯⋯等,然后会发现每位父母对于孩子几岁可以做什么事情的认知落差很大,有的父母觉得3岁就可以做的事,另外的父母却觉得要10岁才可以让孩子自己做。

这就是我们常谈的「家庭价值系统」,家庭价值系统并没有对错,但若和「孩子的发展」、以及「群体的状态」相冲突时,就很容易引发亲子的对抗。以孩子的生活能力发展来看,大约1岁前后,孩子就有自己吃饭的「意愿」(当然一开始会掉到桌上或地板),然后大约2岁前后,孩子就有自己决定饭量的「意愿」(当然可能抓不太准)。我强调「意愿」,就是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可以开始练习了,然而此时若父母因为各种因素(怕脏、怕麻烦、怕浪费时间、怕浪费食物)而否决了孩子的意愿,也就等于扼杀了孩子发展能力的机会,甚至一路喂食长大的孩子,到了4岁父母要孩子自己吃饭,孩子反而会耍赖要父母喂呢!

而群体的状态就像我们小时候,左邻右舍的父母都在打骂小孩,所以我们被打被骂,也就习以为常。然而现代因为民主的观念已经从社会延伸到学校与家庭,所以孩子很习惯的是被尊重、享平等、拥有自由的互动环境,此时打骂孩子,反而会激发孩子与父母的对立。当然,民主不是孩子说了算(正如同不是父母说了算),而是在自由与责任、平等与尊重并存的原则下,运用影响力和孩子进行沟通与讨论,这部份在后续的课程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在和小学的孩子互动时,我们也观察到有的父母习惯性的帮孩子拿书包、拿水壸,这样的行为对父母来说,以为是关心孩子、爱孩子,但事实上,却是对孩子性格与独立的一大挫败。我们不断的提醒父母,「绝对不要帮孩子做他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孩子必须练习成为自己的主人,必须练习为自己负起责任,而书包、水壸,是再轻不过的责任了。很多父母帮孩子做很多,却又觉得孩子怎么都不独立?甚至有的父母反依附在孩子身上,借由「佣人服务」来证明自己在孩子心中还有地位与价值,这样的做法并不适当,因为父母要先提升自己的信心与自我价值,才有可能带领孩子建立他的自信与自我价值。甚至也有的父母,习惯贬低孩子,来证明自己比孩子优秀,这更是要不得呢!

(有学员和我说,他的爸妈直到现在还是很习惯贬低他,甚至还会在孩子面前这么做,让他非常困扰)

有一个笑话是这么说的。

小学三年级的小英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心想:「看来时候到了,孩子对于生命的起源产生疑问了」,于是和小英说了结婚、怀孕、生产的流程。

小英忍不住打断妈妈,说:「妈,你说的我都知道。我想问的是,小明说他是从高雄来的、小华说他是从澎湖来的,我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啦!」

说实在的,身为父母的我们,很容易去「猜测」孩子的话,甚至打断孩子的话语,用我们自以为是的认知去接续孩子的话。却忽略了可以再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点心力,去「听」孩子真的想告诉我们的事情。面对孩子的行为,我们也很直觉式的去对孩子说理、说教,却不见得了解事发的经过,或是行为的起因。

有的书是这么写的:「当老婆跟老公说今天遇到的状况时,她想要的是老公的倾听,可是老公往往没听完,就给了老婆五个建议和方法。而这些并不是老婆想要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个愿意倾听他们的大人,而不是处处显得比孩子厉害的巨人。

我和父母拆解「听」这个中文字:左边「以耳为王」,也就是要运用耳朵,但还不够,右上方「十目」代表眼光要集中在对方身上,右下方「一心」代表要全心全意,以上都做到了才叫做「听」。因此若父母真的在忙一件事情,而孩子又想和父母说话时,我建议父母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例如10分钟之后,然后请孩子按下计时器,时间到了父母就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先去倾听孩子的话,然后和孩子交谈、而不是教导。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气馁的孩子。一个最需要被鼓励的孩子,往往是最少得到鼓励的孩子。

「鼓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核心,阿德勒认为:「鼓励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也是亲子教养、教育与辅导工作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鼓励的概念似乎众所皆知,实践时却让人觉得模糊、混淆。」(张英熙,2013年)

「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一部份。如果缺了它,可能就是造成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阿德勒说。然而,台湾的父母很会挑错,却很不会鼓励孩子,或是误将赞美当成鼓励,不断地吹捧孩子,却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与努力。

例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开心地拿给父母看,父母的回应往往是「你好棒喔!」「画得好像喔!」「好厉害喔!」这都是空洞的形容词,也就是大家惯用的「赞美」,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哪里棒、哪里厉害,或是为了要满足大人说的好像,而将焦点放在达到大人的期望,逐渐地会失去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以及对于自我兴趣的追求。

初期,父母可以先练习「具体的赞美」,至少在你好棒、画得好像、好厉害之前,加上是什么原因让父母有如此的评价,例如:「你的颜色很丰富,我觉得你画得好厉害!」再来,可以用「我讯息」的三元素,来练习「鼓励」:(1)孩子的行为、(2)造成的影响、(3)父母的感受,例如:「你画的这幅画,有着很丰富的颜色,我觉得看起来就很幸福!」最后,父母要练习重视孩子的过程,而非结果;重视孩子的内在成就,而非外在评价。

要留意的,是在鼓励的词句里,不要夹带着父母的「期望」,例如:我希望你下次能更好、我知道你一定可以做得更棒⋯⋯之类的。而且「鼓励」很适合在行为的当下就回馈给孩子,反之,「批评」反而不适合在行为的当下和孩子说喔!

和大家分享张英熙老师在《看见孩子的亮点:阿德勒鼓励原则在家庭及学校中的运用》书中,对于赞美与鼓励的区分:

【赞美】 

着重外在控制 

着重外在评价 

只有完成任务、表现好才赞美

着重自我提升与受益

个人学会顺从或反抗

个人价值建立于他人的观感之上

设定不切实际的标准,以接近完美的程度来衡量个人价值

【鼓励】

着重个人有能力以建设性的方式安排生活

着重内在评价

指认努力与进步

着重个人的长处、贡献,表达欣赏

个人习得接纳不完美的勇气,并且愿意尝试

个人的价值由自我衡量

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努力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相关问答
学了《挑山工》一课,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
1个回答2024-03-03 13:34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挑山工那样,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那样成功离我们不会遥远。就像文中的挑山工,虽然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总是坚持不懈,不停地走,总能不声不响的超过游客。
挑山工的由来,不要课文
1个回答2024-03-15 02:07
.“挑山工”职业的由来:挑山工,大概自古就有。山头那里千年古刹所用的一切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运上来的。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有其巍巍而不可征服的威势。从山根直至极项处,一条道儿,全是高高的...
全文
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2-10 02:50
《挑山工》主要内容: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
全文
《挑柴》课文
1个回答2024-03-16 21:59
是不是这个? 挑柴 唐洪象(教师) 2003-04-20 七十年代初那阵子,农闲时,村里人没事干就去挑柴卖。我姐常挑柴,听姐说每次可挣2、3元钱。看到姐挣钱,我...
全文
挑柴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个回答2024-02-04 11:24
主要讲了挑柴艰难一事。使我”感悟到了:“人生的担子不管多重,咬紧牙,就能挺住。
路大虎讲的四大误区和五大挑战是哪个课程里面的?
1个回答2024-01-20 17:53
是360度领导力课程
挑食的小兔子课后反思
1个回答2024-02-13 04:46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不挑食的孩子身体好。   2、理解故事中的小兔从不爱吃蔬菜到样样蔬菜都爱吃的转变过程。   二、活动准备   1、请班里一名幼儿戴头饰扮小兔,表演无论谁给他吃菜都摇头的...
全文
课本《月亮之谜》是一片什么
1个回答2024-02-09 06:46
《月亮之谜》是一片荒漠。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
课文捞月亮
1个回答2024-02-20 12:05
捞月亮           有只小猴子在井边玩。他往井里一看,里面有个月亮。小猴子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         大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跟着叫起来:“糟啦,糟啦!...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