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教育故事:须菩提祖师的教育智慧

2023-11-13 14:49

1个回答
且说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寻访到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孙悟空师跟从祖师学习十年,探讨须菩提祖师的教育方法,也是颇有一番趣味。

也许受过去穷人求学的影响,作者吴承恩没能走出“圈圈”,一样的先是取姓名,一样的先是学徒三五年,须菩提祖师似乎没有新花样,看不出什么“特别”来。

等到正式传道,祖师的教育才有种种不同来。

看看传道之初,祖师怎么说的,“你今要从我学甚么道!”好牛X的老师,你要学什么我便教什么!把教育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打破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惯例。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先得有一桶水。这祖师分明是一条河呀!况且,祖师绝不是客套之词。你看,孙悟空道字门不学,流字门不学,静字门不学,动字门也不学,非长生之道不学,结果,祖师还真教了他长生之道。

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他什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祖师还真是“课改先锋”。

再看悟空修习长生之道三年之后,悟空自认为“根源亦渐坚固”,祖师提醒“防备着三灾利害”,要避“雷灾”“火灾”“风灾”,传授“地煞数”,七十二变化。什么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祖师没有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把目光放到了学生的未来。这样心装学生,足够称得上“XX好教师”了。

最为难得的,是对孙悟空临别的教诲。我们前面分析过,祖师在这个时候教育他要“斗争”,不能再做一个“无性”的猴子。祖师是在颠覆一种教育观,颠覆一种“好孩子”的评价观。

多少年来,包括我们现在,我们教育者总在要求孩子们“乖”“顺”,视他们的“抗争”如洪水猛兽。“乖”与“顺”的直接后果是自我维权意识的缺失,拼搏精神的缺失,创新精神的缺失……这些精神的缺失,一个人终将难以有大的的发展。而菩提祖师在当时能对孙悟空对症下药,确实高瞻远瞩。

当然,须菩提祖师的教育智慧,并不是祖师的教育多么高明。祖师的教育智慧只不过是吴承恩的教育理想。可能,吴承恩也看清了当时教育的种种弊端,他不过写了一个理想中的老师罢了。
相关问答
如何用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
1个回答2024-01-28 00:56
佛教讲众生都随业流转人人第八识都断受熏染因此教育重要熏染经常孩子面前放佛乐放佛号讲佛菩萨故事给听百喻经里面有好多智慧故事也讲给听熏习时间越长根基越稳另外祈求佛菩萨保佑要让成长过程遇会谤佛老师因老师孩子...
全文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02 00:56
本书是肖川教授的一部教育随笔,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
全文
《名师的教育智慧》读书心得
1个回答2024-03-02 05:53
这几天在陪着儿子写字的同时,自己也拿这本书名叫做《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在阅读。发现我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书里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好父亲最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对啊,我相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
全文
我的教育智慧(之二):智慧教育
1个回答2023-11-30 04:40
  现在的学生是敏感的,他们对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心领神会,但是不一定都认可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在关键时刻,我们要“大题小做”,甚至“大题不做”――   开学的第一周,班上的公用圆规便被一分为二了。...
全文
须菩提祖师是谁
1个回答2023-08-23 23:55
这个是西游记中杜撰的人物,有读者猜想是如来佛的化身。
须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
1个回答2024-02-02 02:07
须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是鸠留之子。 须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出生于婆罗门教家庭。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 智慧过人,遂舍...
全文
创新办学,智慧教育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8 00:35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教育的本质,已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不过,如果你读了下面这个寓言,一定会对你有所启迪。 上帝在造完万物及人类之后,让他们在地球上按照各自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上帝只是用慈祥...
全文
教育的智慧,孩子的阳光
1个回答2024-02-01 15:45
一个令人感动的关于家长教育孩子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座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全文
哪位同仁给个教育智慧故事,谢谢!急急急
1个回答2024-02-09 18:51
宴子出使楚国,令楚国自取其辱 诸葛亮舌战群儒,连吾抗曹 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国攻打松国,
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一)
1个回答2024-01-30 20:27
      《道德经》是深奥的,是玄妙的,因读者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不同,理解的层次,读出的感悟是不同的。       再次捧起《道德经》,不求其深,不求其玄,只想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寻得一些...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