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伯桃与羊角哀的典故

2023-11-08 00:05

1个回答

左伯桃与羊角哀的典故,叫做《羊左之交》。

一、典故内容

战国时期,燕国的羊角哀和左伯桃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楚国的国君贤明,便相互约定一起到楚国去求官他俩在去楚国的途中被大雪阻挡住了去路。由于缺衣少食,两个人都有被冻饿而死的危险。

左伯桃认为自己的学问、才能赶不上羊角哀,就把衣服和粮食都送给羊角哀,让他赶快上路前行,而他自己却在一个树洞中冻饿而死了。羊角哀辗转到了楚国后被楚王重用。后来,他找到左伯桃死的地方,伐掉树木,取出尸体予以厚葬。

羊角哀十分悲痛地说:“我的朋友之所以死去,是因为担心我们二人都死了,天下就无人知晓我们的名声了。现在我还活着干什么呢?”于是,羊角哀也自杀了。

二、后世纪念

楚国人民为了纪念羊角哀和左伯桃,在今草场南合河口修建了一座寺庙,名为羊角寺。羊角哀与左伯桃手足情深的故事流传至今。

明代大儒李东阳一首《咏羊左》诗颂扬羊左精神:“山深雪寒路坎坷,两死何如一生可?桃才自信不如哀,君若有功何必我?楚王好士得燕才,燕家未筑黄金台。当时同室何为哉?吁嗟乎!树中饿死安足戚?何似西北采薇食!”

其他历史典故

1、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号轩辕氏)联合炎帝(号神农氏)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被俘后称之为“黎民”。之后黄帝又打败炎帝的部族,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所以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禅让

尧是黄帝之后比较著名部落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却推举舜为帝。历史上称为“禅让”。

3、大禹治水

鲧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相关问答
左伯桃和羊角哀
1个回答2024-03-02 03:03
楚元王死于公元前179 是汉初 他是高祖的弟弟 荆柯是死于公元前227 所以羊左时间稳合 如果是春秋楚平王的公元前500多年就不靠谱了 冯梦龙的书中也说是先有的荆柯墓和庙
羊角哀、左伯桃的故事发生在何时?
1个回答2024-03-06 03:15
这是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一个故事,原来叫羊角哀舍命全交.时间上的问题是古人弄错了.这个很正常,君不见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汉时人还口出元时诗呢.
羊角哀与左伯桃是什么之交
1个回答2023-12-14 07:01
羊角哀与左伯桃是八拜之交,意思是指结拜为异姓兄弟姐妹关系,比喻关系极为密切。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 羊角哀(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燕国人(另有春秋时人、汉初时人之说),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善...
全文
羊角哀左伯桃的故事中为什么有荆轲?
1个回答2024-02-14 09:08
冯梦龙写了个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说左伯桃死后,因为墓和荆轲墓相连,因此经常受到荆的欺负,因此羊角哀也毅然赴死和好友一起对抗荆轲。 左伯桃和羊角哀是朋友,去楚国途中突遇大雪,迷失道路,粮食且尽,...
全文
左伯桃与羊角哀的故事中怎么还有荆柯
1个回答2024-03-02 02:24
左伯桃和羊角哀是朋友,去楚国途中突遇大雪,迷失道路, 粮食且尽,饥寒交迫,甚是危急,左伯桃让羊角哀前去探路,待其转回, 左伯桃已除去衣服,冻死在树洞中了。 羊角哀拜别老友,披其衣,持余粮,竟走出...
全文
左伯桃与羊角哀的故事中怎么还有荆柯?
1个回答2024-03-02 03:28
左伯桃和羊角哀是朋友,去楚国途中突遇大雪,迷失道路, 粮食且尽,饥寒交迫,甚是危急,左伯桃让羊角哀前去探路,待其转回, 左伯桃已除去衣服,冻死在树洞中了。 羊角哀拜别老友,披其衣,持余粮,竟走出了梁山...
全文
羊角哀和左白桃有什么典故啊
1个回答2022-09-20 02:01
刎颈之交--角哀伯桃
左伯桃与羊角哀的故事中怎么还有荆柯?
3个回答2022-10-07 00:29
左伯桃和羊角哀是朋友,去楚国途中突遇大雪,迷失道路, 粮食且尽,饥寒交迫,甚是危急,左伯桃让羊角哀前去探路,待其转回, 左伯桃已除去衣服,冻死在树洞中了。 羊角哀拜别老友,披其衣,持余粮,竟走出了梁山...
全文
角哀伯桃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5 05:40
“舍命之交”故事源于《烈士传》。因此《传》已散失,故祗能从唐李善《文选注》与《建康志》的引文中得知一些故事的梗概:《文选注》的引文是:“羊角哀、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并...
全文
羊角哀和左白桃有什么典故
1个回答2023-12-24 20:04
  古代八拜之交 说法1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舍命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刎颈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