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的简介

2024-02-13 00:35

2024-02-13 03:39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这是继昆曲被授予这一称号后,中国第二个入选的项目,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琴的演奏形式以独奏为主,而此时的乐队则多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为主奏,弹拨乐器的发展仍是初级阶段,在乐队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汉魏六朝是汉族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有大量的器乐曲问世。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则是本时期的代表作品。唐代是汉族古琴艺术的鼎盛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古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宋、元时期的汉族古琴音乐发展显著,琴坛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最大特点是由宫廷向汉族民间蔓延,并大量吸收汉族民间音乐的精华,使之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清时期,是古琴流派产生的重要时期。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师承渊源以及所据传谱地差异,以地方色彩为主要特征的流派相继产生,并均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品,为以后各流派的发展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热门问答